第二单元 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
2.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开表逐邪,散风寒而除身疼。杏仁与麻黄相配,宣降并用,以增强解郁平喘之功为佐。
炙甘草既调麻、杏之宣降,又缓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为使。
【化裁运用】
1.麻黄加术汤:素体 多湿,又感风寒,症见身体烦疼、恶寒无汗者,加白术,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2.大青龙汤:若风寒束表,里有郁热,症见恶寒发热、身疼痛、脉浮紧、不汗出而 烦躁者,倍麻黄,加石膏及生姜、大枣,以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3.三拗汤:若风寒伤肺, 鼻塞声重,咳嗽胸闷者,去桂枝,加生姜,以宣散肺中风寒。
4.华盖散:素体 痰多者,再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 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
病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
姜、枣同用,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炙甘草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兼调和诸药为使。
服法: 温服、温覆。
【化裁运用】
1.桂枝加葛根汤:若外感风寒, 项背强而不舒,反汗出恶风者,是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可酌减桂、芍用量,加葛根,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宿有 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或风寒在表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下气平喘。
3.桂枝加桂汤:若表证发汗太过而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可加大桂枝用量,以温通心阳,降逆平冲。
4.桂枝加芍药汤:若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症见 腹满时痛者,则当倍用芍药,以调和气血,缓急止痛。
九味羌活汤(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药物】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 兼清里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 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舌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
黄芩清气,生地凉血,既除兼证之热,又制诸药之燥,共为佐。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防风太阴、白芷阳明、细辛少阴、川芎厥阴、黄芩少阳
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香附子 紫苏叶 陈皮 炙甘草
【功用】疏散风寒, 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 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
【主治证候】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
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
【化裁运用】
小青龙加石膏汤:若外邪与内饮相搏,兼有 郁热,症见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酌加
石膏,以清邪热祈除烦躁。
止嗽散(《医学心悟》)
【组成药物】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陈皮
【功用】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主治证候】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外感风寒经服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亦颇适宜。
辛温解表剂证候辨识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浮
无汗而喘(表实) --- 麻黄汤
头痛恶风汗出(表虚) --- 桂枝汤
肢体酸痛、口微渴(兼湿、兼里热) ---九味羌活汤
痰多而稀,或兼水肿(兼水饮) --- 小青龙汤
胸脘痞闷(兼气滞) --- 香苏散
咳嗽咽痒(风邪为主) --- 止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