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和测量方法
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身长、头围、胸围
1、体重:体重为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反映小儿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的最重要、最灵敏的指标
体重增长的一律规律:
关键年龄 |
实际体重 (kg) |
体重增加(kg) |
出生 |
3± |
|
3月 |
5+ |
0.7~0.8 |
6月 |
7± |
0.5~0.6 |
12月 |
9± |
0.3~0.4 |
2岁 |
12 |
2.5~3.5 |
2岁至青春前期年增长值约2kg /年, 青春期 4~5kg/年,约持续2~3年 |
公式粗略估计
1-6 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 ×0.7(kg)
7-12 月体重(kg)=6(kg)+月龄×0.25
2岁-12岁体重(kg)=年龄×2(kg)+ 8(kg)
12岁以后不能按上式计算。
体重不足<15% 提示营养不良或有慢性疾患。
体重增长过速>20 应为肥胖。
2.身长:是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身长也是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反映骨骼的生长发育,也是反映长期营养状况的指标。
小儿身高生长规律
关键年龄 |
实际身长 (cm) |
身长增加(cm) |
出生 |
50± |
|
6月 |
65± |
2.5 |
12月 |
75± |
1.5 |
2岁 |
85± |
10 |
2岁至青春前期年增长值约5~7cm /年, 青春期再次加快 10~14 cm/年,约持续2~3年 |
公式:身高(cm) = 年龄 ×7+ 70(cm)
12岁以后不能按上式计算。
身长是头、脊柱及下肢的总和,但三者的发育速度是不平衡的,故各年龄期三部分所占身长(高)的比例不同,某些疾病可使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失常,这就需要测量上部量(自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代表扁骨的生长;)和下部量(自耻骨联合上缘至脚底,代表长骨的生长。),测定其比例关系,进行判断。
新生儿上、下部量所占身长为60%、40%,中点在脐上。2岁时中点在脐下;6岁时中点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中点即位于耻骨联合上缘,即上、下部量相等。
如下部量过短表示长骨发育障碍,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软骨营养障碍。
下部量过长见于性功能发育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