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气卫生
第一节 卫生学意义
臭氧层 约在25~35km处,厚度约为20km,能吸收短波紫外线。太阳辐射中波长小于290nm的射线被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球表面,避免了宇宙射线、短波紫外线等有害射线对地球表面生物的杀伤作用。
紫外线
紫外线C(波长200~275nm)具有极强的杀菌作用,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也是严重的。
紫外线B(275~320nm)有部分能到达地表,对机体有抗佝偻病作用和红斑作用,
并能提高机体免疫水平。这段波长的紫外线对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作用最大。
紫外线A(波长320~400nm)的生理意义较小,主要是产生色素沉着作用。
紫外线虽对人体健康有益,但照射过度可引起日光性皮炎、眼炎、甚至皮肤癌等疾病。
空气离子化
空气中的气体分子(例如氧、氮)在一般状态下呈中性。当受到外界某些理化因子的强烈作用,其外层电子可跃出轨道而形成阳(正离子,该跃出的电子即附着在另一气体分子而形成阴(负)离子。
轻离子
每个阳离子或阴离子均能将周围10~15个中性分子吸附在一起,形成轻阳离子(n+)或轻阴离子(n-)。
重离子
轻离子再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水滴等相结合,即形成直径更大的重阳离子(N+)或重阴离子(N-)。
空气中有一定浓度的阴离子能起到使机体镇静、催眠、镇痛、止痒、止汗、利尿、降低血压、增进食欲、使注意力集中、提高工作效率等良好的作用。阳离子则相反,对机体产生许多不良的作用。但如果浓度超过 106/cm3,则无论阳离子或阴离子,均对机体产生不良作用。
天然环境中,重、轻离子数的比值(N±/n±)不应大于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