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考点:心脏检查
第六部分——心脏检查
1.心脏的视诊
在视诊心脏时,检查者应站在被检者的右侧,先俯视心前区,然后弯腰侧视,观察心前区有无隆起,顺切线位观察心尖搏动的位置和范围,最后观察心前区和其他部位有无异常搏动。
注意事项:
①视诊心前区隆起时,应注意胸骨左缘第3~4肋间,以及胸骨右缘第2肋间有无异常隆起。
胸骨左缘3~4肋间异常隆起见于:二尖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的患者。胸骨右缘第2肋间局部隆起,常见于主动脉弓动脉瘤、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若整个心前区异常隆起见于大量心包积液的患者。
②心尖搏动视诊时,应注意正常心尖搏动在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搏动范围为2.0~2.5cm的区域。体型瘦长或肥胖者,可下移或上移1个肋间。
需要注意的是:心室的扩大,可以导致心尖搏动位置发生变化。左心室扩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右心室扩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侧移位。
另外,凡能影响纵隔位置偏移的肺部疾病均可引起心尖搏动发生改变,如阻塞性肺不张、气胸、胸膜肥厚会使心尖与纵隔同向移位。大量腹水、巨大肿瘤可以抬高膈肌,可使心脏向左侧移位;肺气肿的病人由于膈肌下移,可使心尖搏动向内下移位,若视诊中发现心尖搏动向内凹陷,称为负性心尖搏动,主要见于缩窄性心包炎。
③视诊心前区异常搏动时,应注意:若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出现异常搏动,主要见于升主动脉瘤的患者。若心前区出现抬举样搏动主要见于左心室肥厚的患者。
2.心脏的触诊
心脏触诊主要包括四个项目,即心前区搏动、心尖搏动、心前区震颤以及心包摩擦感。
触诊时,先以右手手掌放置于心前区感触心尖搏动的位置,然后用示指和中指的指腹触诊心尖部;正常情况下心尖搏动最强点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搏动范围为2.0~2.5cm的区域。
触诊心前区震颤时:先用右手小鱼际肌紧贴于心尖区感受有无异常的震动感,然后触诊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最后触诊三尖瓣区。
注意事项:
触诊震颤时,其触诊的部位和顺序已在上图中已做了详细标识,如果触及到震颤,要注意震颤的部位和时相,若在心尖搏动时震颤冲击手掌为收缩期震颤,反之为舒张期震颤。
收缩期震颤见于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以及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舒张期震颤见于二尖瓣狭窄的患者;连续性震颤见于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
3.心包摩擦感
检查心包摩擦感时,用右手掌小鱼际肌紧贴心前区,或胸骨左缘第3、4肋间进行触诊,同时嘱被检者深呼吸,可在收缩期和舒张期触及粗糙的摩擦感。
触诊时应注意心包摩擦感最明显的时期是:收缩期、呼气末时最为明显。
胸膜摩擦感主要见于:结核性心包炎、尿毒症心包炎、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等。
3.心脏叩诊
首先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侧2cm处开始,由外向内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时,为心脏的相对浊音界,并做好标记;然后逐一肋间向上叩诊至第2肋间。
叩诊右侧心浊音界时,先从第二肋间开始沿右锁骨中线向下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时为肝上界,然后从肝上界的上一肋间开始,以同样的方法,叩至第2肋间,并做好心浊音界标记即可。
叩诊结束后,用直尺测量各标记点到前正中线的距离,即可得出心浊音界的范围。
正常心浊音界范围为:胸骨右缘第2和第3肋间距前正中线距离为2~3cm,第4肋间为3~4cm;胸骨左侧第2肋间距前正中线距离为2~3cm,第三肋间为3.5~4.5cm,第四肋间为5~6cm,第五肋间为7~9cm。
右(cm) |
肋间 |
左(cm) |
2~3 |
II |
2~3 |
2~3 |
III |
3.5~4.5 |
3~4 |
IV |
5~6 |
无 |
V |
7~9 |
(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的距离为8~10cm)
4.心脏听诊
心脏听诊中,心脏病理性杂音将放在下一章节《心肺听诊训练》中为大家做详细介绍,这里重点介绍听诊方法。
心脏听诊一般原则:
心脏听诊包括心脏各瓣膜区听诊、听诊顺序以及听诊内容三个部分,其中各瓣膜区的体表投影分别是:
①二尖瓣听诊区,又称为心尖区,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处;
②肺动脉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
③主动脉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
④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3肋间;
⑤三尖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4、5肋间。
听诊时,应按照二尖瓣听诊区→肺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听诊区的顺序进行。
听诊的内容主要包括:心音的强弱、计算心率、心音的节律,以及有无心音改变,如:附加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等。每次听诊时应不得少于30秒,若有心律不齐,应至少听诊1分钟
听诊结束后,应注意向考官报考听诊结果;如:报告老师,被检者心脏听诊正常,心率76次/分钟,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