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
概念
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肝、胰、胆病变引起的出血,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急危症。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在短时期内的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
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其次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损害及胃癌等。
消化系统疾病
食管疾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食管癌、食管异物,以及放射性损伤和强酸、强碱等化学性损伤。
胃部疾病:胃溃疡、急性胃黏膜损伤、胃黏膜脱垂、胃癌、胃血管病变及胃憩室等。
十二指肠疾病: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憩室、肿瘤等。
肝胆疾病: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癌、肝癌、肝脓肿或肝动脉瘤破入胆道。
胰腺疾病: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胰腺肿瘤。
全身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血液病;急性感染;应激性溃疡;结缔组织病;尿毒症。
临床表现
呕血和黑便: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头昏、心悸、出汗、乏力、黑 、口渴、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等,严重时发生休克。
发热:一般在24小时内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下,一般持续3~5天后降至正常。
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
氮质血症:大多在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3~4天后降至正常。
诊断
大出血诊断的确定:根据呕血、黑便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黑便隐血试验呈强阳性,内镜及选择性动脉造影等检查,可作出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
估计出血量
成人每天消化道出血量达5~10ml,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每天出血量>50ml,出现黑便;
胃内积血量达250~300ml,可引起呕血;
一次性出血量>400ml,可引起全身症状如烦躁、心悸、头晕、出汗等;
数小时内出血量>1000ml(循环血容量的20%),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数小时内出血量>1500ml(循环血容量的30%),发生失代偿性休克。
判断是否继续出血
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黑便转为暗红色,伴肠鸣音亢进;
虽经补液、输血,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未见明显改善,或暂时好转后又恶化;
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细胞计数持续升高;
在体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病因诊断
胃镜:首选检查,必要时应在发病24小时内进行。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主要用于消化道急性出血而内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者。本检查须在活动性出血时进行。
X线钡餐检查:病变在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小肠段者,则有特殊诊断价值。主张在出血停止2周以上和病情基本稳定数天后进行。
治疗
一般治疗:休息,吸氧,大量出血时应禁食,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适量镇静剂。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呕血及黑便情况。
补充血容量: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
紧急输血指征是:
患者改变体位时出现晕厥、血压下降和心率加快;
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压下降>25%);
血红蛋白<70g/L,或红细胞比容<25%。对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输入新鲜血,且输血量适中,以免门静脉压力增高导致再出血,或诱发肝性脑病。
止血治疗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药物止血:常用垂体后叶素静脉注射,生长抑素用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加用如硝苯地平、硝酸甘油等预防食管曲张静脉出血停止后再次出血。
气囊压迫止血:适用于药物治疗失败或无手术指征者。
内镜治疗
硬化栓塞疗法:是控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方法;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经皮经颈静脉肝穿刺肝内门体分流术。
手术治疗。
非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
提高胃内pH值:应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或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
局部止血措施:冰盐水洗胃;胃内注入去甲肾上腺素溶液。
内镜下止血:在出血部位附近注射高渗盐水、无水乙醇、1∶10000肾上腺素溶液或凝血酶溶液等;也可选择在内镜下用激光、高频电灼、热探头或微波等热凝固方法进行止血。
手术治疗指征:
年龄>50岁并伴动脉硬化、经治疗24小时后出血不止;
严重出血经内科积极治疗后仍不止血;
近期曾有多次反复出血;
合并幽门梗阻、胃穿孔或疑有癌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