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中医助理医师内科学考点串讲: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医助理医师内科学考点串讲: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来源:考试网   2019-10-23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导致血小板生存期缩短的常见出血性疾病。

  免疫因素:多数患者可测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

  感染。

  脾脏作用:血小板破坏增多。

  其他因素:雌激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临床表现

  急性型:

  年龄:儿童为多见

  诱因:多在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起病急骤,有发热、畏寒,皮肤黏膜出血或血肿。皮肤瘀点以下肢为多,内脏出血多见。颅内出血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急性型往往呈自限性,常在数周内逐渐恢复或痊愈。

  广泛皮肤出血

  粘膜出血

  慢性型:

  年龄:青年女性

  起病缓慢,出血症状亦轻。多数患者有皮肤瘀点和瘀斑,女性患者多以月经过多为主要表现。

  体检:脾脏可有轻度肿大。

  该型患者自发缓解较少。出血量多或持续时间较长常引起贫血。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血象:急性型发作期血小板计数常<20×109/L,慢性型常在(30~80)×109/L,贫血程度与出血有关。

  出凝血检查: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凝血时间正常;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

  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急性型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慢性型颗粒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但两型均呈现血小板形成型巨核细胞减少。

  免疫学检测: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IgM)

  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广泛出血累及皮肤、黏膜及内脏;

  至少2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脾脏不肿大或轻度肿大;

  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并具备下列5项中任何1项:

  泼尼松治疗有效;切脾治疗有效;PAIg阳性;

  PAC3阳性;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鉴别诊断

  过敏性紫癜:紫癜多局限于四肢,尤其是下肢及臀部,成批反复出现,呈对称性分布,多半有变态反应的其他表现如荨麻疹、皮肤水肿等,血小板计数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明确的原发病病史及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出血症状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防止创伤,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首选药物。

  脾脏切除:经糖皮质激素正规治疗无效,病情迁延6个月以上。对糖皮质激素疗效较差,维持量需大于30mg/d者。对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者;手术中切除副脾者疗效可能更好。一般认为脾切除后血小板数持续正常达半年以上者为治愈。

  免疫抑制剂:常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等。

  其他治疗:达那唑;输新鲜血液;高剂量球蛋白;血浆置换。

纠错评论责编:jianghongying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