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中医助理医师内科学考点串讲: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医助理医师内科学考点串讲:再生障碍性贫血

来源:考试网   2019-10-22   【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呈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

  药物及化学物质:首位病因。最常见的药物是氯霉素、抗肿瘤药和保泰松等解热镇痛药。

  电离辐射:X线、放射性核素等。

  感染。

  发病机制

  造血干细胞缺陷:主要发病机制。

  造血微环境缺陷:再障患者基质细胞分泌造血因子的功能缺陷。

  免疫功能紊乱:部分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辅助T细胞/抑制T细胞比例倒置。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及感染。

  重型再障:常以出血、感染和发热为主要首发表现。

  发病初期贫血常不明显,但进行性加重。

  所有患者都有出血倾向,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妇女月经过多等均常见,颅内出血发生率高,可致死亡。

  感染发热多为高热,常见皮肤、肺部和口腔感染等,可因败血症而死亡。

  非重型再障:主要表现为乏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出血较轻,内脏出血少见。感染发热一般为轻度,出现较晚,且易控制。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绝对值减少;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均减少,急性型减少显著;

  淋巴细胞的百分数相对增高;

  血小板计数减少,急性型常<10×109/L。

  骨髓检查:

  重型:骨髓小粒很少,脂肪滴显著增多。骨髓有核细胞量少,幼红细胞、粒系细胞及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或无;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非重型:骨髓再生不良部位,可有灶性增生,细胞数量减少可不明显,甚至幼红细胞可增多,但巨核细胞难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诊断标准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一般无脾肿大;

  骨髓至少有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分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

  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不典型再障的诊断:多次和多处骨髓穿刺,结合骨髓活检及核素扫描等综合诊断。

  重型再障的血象诊断标准:

  网织红细胞<0.01,绝对值<15×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血小板<20×109/L。

  急性型再障称重型再障Ⅰ型

  慢性再障恶化者称重型再障Ⅱ型。

  鉴别诊断

  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明确病因。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多有发作性血红蛋白尿,鉴别不难。酸溶血试验、微量补体溶血敏感试验阳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复查血象及多部位骨髓,发现原始细胞明显增多,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避免物接触。禁用抑制骨髓的药物。

  支持疗法。

  刺激骨髓造血

  雄激素:为治疗非重型再障的首选药物:常用制剂有丙酸睾酮、司坦唑(康力龙)及达那唑、十一酸睾酮(安雄)等。

  其他药物:用以治疗慢性再障,一叶秋碱治疗非重型再障有效,疗程6个月以上。

  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联合应用环孢素、大剂量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

  用于重型再障,年龄<40岁、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患者。

  造血生长因子:

  用于重型再障,常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EPO等。

纠错评论责编:jianghongying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