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诊
1、 声音
A. 发声(音哑和失音、声音高低、鼾声、惊风、夜啼)
(1) “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实证,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二气交相袭肺,或痰浊壅滞,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
(2) “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虚证,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3) 暴怒叫喊而音哑失音——气阴耗伤所致;妊娠失音——胞胎阻碍肾精气不能上荣。
(4) 发声高亢有力,声音连续,前轻后重——形状气足;病多属实、热证;若感受风寒湿诸邪,常有鼻塞而声音重浊。
(5) 发声低微细弱,声音继续,前重后轻或语声轻清——体弱气怯,病多虚、寒证。
(6) 睡中鼾声:并非病态,多气道不利。若昏睡不醒,鼾声不绝,手撒尿遗——中风入脏,危证。 (00真题)
(7) 呻吟不止——身有痛楚或胀满;攒眉呻吟——头痛;呻吟不起——腰腿痛;呻吟而扪心或护腹——胸脘或腹痛;扪腮——齿痛。
(8) 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或病深入骨;语声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
【题眼】
(9) 惊风证:阵发惊呼,发声尖锐,表情惊恐。
(10) 小儿夜啼:惊恐为病,或心脾经有热,或脾寒腹痛。 (02真题)
B. 语言:沉默寡言——虚、寒证;烦躁多言——热、实证。
(92、92、93、94、96、97、99、01真题)
(1)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之实证,多见温病邪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有血热、淤血、燥屎、痰凝的不同。
(2)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3) 夺气:言语轻迟低微,欲言不能复言——中气大虚。
(4) 语言蹇涩:风痰蒙蔽清窍,或风痰阻络;语言错乱:神明之乱,心病。
(5)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
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知。
(6) 狂证:笑骂狂言,语无伦次,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阳热实证,多见于痰火扰心或伤寒蓄血证。
C. 呼吸:外感邪气有余,呼吸气粗而快——热、实证;内伤正气不足,呼吸气微而慢——虚、寒证。久病肺肾之气欲绝,气粗而断续——假实证;温热病,热在心包,气微而昏沉——假虚证。
(1) 喘证:实喘——肺有实热,或痰饮内停;虚喘——肺、肾虚损,气失摄纳所致。
(2) 哮证——内有痰饮,复感外寒,束于肌表;或感受外邪,失于表散,束于肺经;或久居寒湿地区,或过食酸咸生冷。
(3) 上气:肺气不得宣散,上逆与喉间,气道窒塞,呼吸急促。 (92真题)
①咳逆上气,兼见时时吐浊,但坐不得卧——痰饮内停胸膈;
②感喉咙不利——阴虚火旺,火逆上气;
③上气多兼身肿——外邪束于皮毛,肺气壅塞,水津不布。
(4) 短气: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喉中无痰鸣声。
①饮停胸中,则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实证;
②肺气不足,则体虚气短,小便不利;
③伤寒心腹胀满而短气——邪在里,实证;腹濡满而短气——邪在里,虚证。
(5) 少气(气微):呼吸微弱,短而声低,虚虚怯怯,非如短气之不相连续,形体状态一般无改变——虚证。
D. 咳嗽
(1) 咳声
①紧闷——寒湿。如咳嗽声音重浊,兼见痰清稀白,鼻塞不通——外感风寒;咳而声低,痰多而易咳出——寒咳,或湿咳,或痰饮。
②清脆——燥热。如干咳无痰,或少有粘液——燥热或火热咳嗽。
③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喉咙干痛,鼻出热气——肺热;咳气不畅——肺气不宣。
④顿咳(百日咳):阵发,发则连声不绝,甚则呕恶咳血,终止时作“鹭鸶叫声”——肺实,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咳声继续片刻——风。
⑤白喉:咳声如犬吠——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2) 无力作咳,咳声低微,咳出白沫,兼有气促——肺虚。
(3) 夜间咳甚——肾水亏;天亮咳甚——脾虚,或寒湿在大肠。
E. 呕吐:呕(有声有物)、干呕(哕,有声无物)、吐(有物无声)——胃气上逆。
(1) 虚寒证: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呈清水痰涎;
实热证: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物呈粘痰黄水,或酸或苦。
(2) ①霍乱:吐利并作;
②反胃:朝食暮吐——胃阳虚,或脾肾俱虚,不能消谷;
③水逆症:口干欲饮,饮后则呕——太阳蓄水证,或有痰饮;
④胸闷腹满,便秘不通——肠有燥屎,秽浊上犯;
⑤气郁之呕吐:胸闷胁痛——肝气犯胃;胃痈则呕吐脓汁。
F. 呃逆:唐以前称“哕”。属胃气上逆。
(1) 新病闻呃,其声有力——寒邪或热邪客于胃;
久病闻呃,其声低气短——胃气将绝之兆。
(2) 实热:呃声频频,连续有力,高亢而短;
①呃声低沉而长,音弱无力,良久一声;
②呃逆上冲,其声低怯而不能上达咽喉或时郑声——脾胃气衰,虚气上逆。
G. 嗳气:“噫”,胃气上逆。
(1) 气味酸腐,兼胸脘胀满——宿食不消,胃脘气滞;
(2) 声响亮,频频发作,得嗳与矢气则脘腹宽舒——肝气犯胃;
(3) 声低沉,无酸腐气味,纳谷不馨——脾胃虚弱,多见久病或老人;
(4) 寒气客于胃,以致胃气上逆——噫;汗吐下后,胃气不和,亦致噫气不除。
H. 太息:心有不平或性有所逆,闷愁时发出——肝气郁结。 (95真题)
I. 喷嚏:肺气上冲于鼻——外感风寒;若外邪郁表久日不愈,忽有喷嚏——佳兆。
J. 肠鸣:腹中漉漉作响。
(1) 声在脘部,如囊裹浆,振动有声——痰饮留聚于胃;
(2) 声在脘腹,漉漉如饥肠,得温、得食则减,受寒、饥饿加重——中虚肠胃不实;
(3) 腹中肠鸣如雷——风、寒、湿邪胜则脘腹痞满,大便濡泄;
(4) 脘腹疼痛,肢厥吐逆——寒甚。
2、 气味
A. 病体气味
(1) 口气:多属消化不良,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
酸——宿食;臭秽气——胃热;腐臭气——内有溃腐疡疮。
(2) 汗气腥膻:风湿热久蕴于皮肤,津液受到蒸变。
(3) 鼻出臭气,流涕经常不止——鼻渊证。
(4) 身臭:病体溃腐疡疮。
咳吐浊痰脓血,腥臭气——肺痈;大便臭秽——热,大便腥气——寒;小便黄赤浊臭——湿热;屁出酸臭——宿食停滞;妇人经带臭气——热,腥气——寒。
B. 病室气味
(1) 瘟疫开始,即有臭气触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充满一室。
(2) 腐臭气或尸臭气——脏腑败坏(危重);血腥气——失血证;尿臊味(氨味)——水肿病晚期;烂苹果(酮体气味)——消渴病(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