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补益剂P181
含 义: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
适应证: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分 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类
注意事项:1、注意气血阴阳及脏腑关系。(①直接补 ②间接补“虚则补其母”—A肺脾←气“培土生金”//B肝肾←阴“滋水涵木”//C脾胃←阳气“补火暖土”)
2、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5、注意调理脾胃。
3、辨明虚证真假(“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6、慢火久煎\另煎\冲服\空腹或饭前服。
4、做到补中有行。 7、反对滥用补益剂。
22、四君子汤 《圣济总录》
人参 — 益气健脾(偏肺脾) 君 主治:脾胃气虚证 5
白术 — 益气健脾,加强人参作用 面色萎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茯苓 — 健脾渗湿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甘草 — 益气健中,调和诸药 治法:益气健脾
功效:益气健脾 运用: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的基本方
23、补中益气汤 李杲《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 — 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君 主治:Ⅰ、脾不升清证 Ⅱ、中气下陷证 Ⅲ、气虚发热<下陷清阳之气郁遏于下焦,郁而化热>证
人参/白术/甘草 — 益气健脾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脉虚弱无力
陈皮 — 行气燥湿 健脾,使补而不滞 Ⅰ←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当归 — 养血活血 Ⅱ←脏器下垂(eg: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便溏,舌淡,脉虚弱
柴胡/升麻 — 升举阳气 Ⅲ←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配伍特点:1、补气结合升阳,体现“甘温除热”法 病机:脾气虚弱,清阳下陷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2、补气兼能调气和血 运用: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24、四物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熟地 — 滋阴养血 ·血中血药 君 主治:营血虚滞证
白芍 — 养血益阴,柔肝止痛 · 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当归 — 养血和营活血 ·血中气药 唇甲色淡,妇人月经不调(延后/期短质稀色淡量少),脉(细)弦或(细)涩
川芎 — 行气活血 · 病机:营血虚滞,脏腑形体失养
配伍特点:1、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治法:补血和血
2、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运用: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又是调经的基本方
25、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 —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君 主治:肾阴不足证
山茱萸 — 益肝补肾,涩精止遗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山 药 — 补脾益肾,固精 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
泽 泻 — 利水泄湿,泻肾火 病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丹 皮 — 清泄相火 治法:滋阴补肾,清降虚火
茯 苓 — 利水渗湿,助山药健脾以滋肾 运用: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26、(金匮)肾气丸 《金匮要略》
附子/桂枝 — 补肾助阳 君 主治:肾阳不足证
干地黄 — 滋阴补肾 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尺脉沉弱或沉细而迟
山茱萸/山药 — 益肝补脾滋肾,助干地黄补肾 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入夜尤甚,阳痿早泄,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泽泻/茯苓 — 利水渗湿 病机:肾阳不足,气化无能
丹皮 — 活血化瘀 治法:补肾助阳
配伍特点:1、阴中求阳 2、寓泻于补,以泻助补,使补而不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