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黄水疮
是一种表现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的传染性皮肤病。中医古代文献又称为滴脓疮、天疱疮等。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其特点是皮损主要表现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
皮损初起为红斑,或为水疱,约黄豆、豌豆大小,约经1~2天后,水疱变为脓疱,界限分明,四周有轻度红晕,疱壁极薄,内含透明液体,逐渐变成混浊。脓疱较大者,疱壁由紧张渐变弛缓,疱内脓液沉积为脓清及脓渣两层,形成半月状坠积性脓疱。疱壁破裂后,显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干燥后结成脓痂,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脓液流溢他处,又常引起新的脓疱发生。
自觉瘙痒,重者可有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