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肾脏功能:排泄代谢产物、毒物;调节机体水和电解质含量;维持酸碱平衡;产生内分泌激素(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
肾脏基本结构功能单位----肾单位(nephron): 肾单位 = 肾小球+肾小管
滤过膜:内皮细胞-有孔,带负电 基膜-内、外疏松层及中间致密层 脏层上皮-足突,滤过隙
肾小球肾炎:一类与多种原因有关的原发于肾脏的独立疾病,肾为唯一或主要受累脏器,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及肾衰
GN的发病机制: 致肾小球损伤的主要原因:抗原-抗体复合物(IC)
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非G 可溶性 Ag + Ab在循环血流中形成 IC → G内沉积 → G 损伤
2.肾小球内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Ab+ G固有/植入Ag→ IC 沉积 → G损伤
¡ 抗肾小球基膜肾炎:Ab+肾小球基膜Ag IF:抗体沿基膜沉积→特征性的连续的线形荧光
¡ Heymann肾炎: Heymann Ag → Ab +肾小管上皮刷状缘、足细胞小凹→IC 上皮下沉积
IF:沿基膜弥漫颗粒状分布IC或补体的沉积→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
基本病理变化:1.肾小球细胞↑:系膜细胞、内皮及上皮细胞+N、M及L浸润
2.基膜增厚、系膜基质↑:GBM本身增厚或蛋白样物质的沉积→基底膜↑ →通透性↑→代谢↓→血管袢或肾小球硬化
3.炎性渗出和坏死:N、纤维素渗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
4.玻璃样变和硬化:肾小球内出现均质红染物质堆积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上皮变性、管型等。
临床表现: (1)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血尿 、蛋白尿、水肿、高血压。重者肾小球滤过率↓→氮质血症。
(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起病急,进展快,水肿、血尿、蛋白尿→少 尿、无尿+氮质血症→ 快速进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3)肾病综合症:“三高一低”:高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 低蛋白血症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血尿,轻度蛋白尿
(5)慢性肾炎综合症:起病缓,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病变伴N、M浸润的一种急性肾炎。又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儿童多见,发病急 预后良好
病理改变:大体:肾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充血、光滑→大红肾 表面与切面散在粟粒大小的出血点 →蚤咬肾
LM:1.病变呈弥漫分布 2.肾小球体积增大,G内C数目↑↑ 3.系膜C与内皮C显著增大,肿胀→ 肾小球缺血状
4.肾小球内多数炎细胞浸润 5.严重病例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6.球囊腔内纤维素渗出及红细胞漏出 7.肾小管上皮变性、管型 8.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
EM:1.系膜C、内皮C增生,肿胀 2.上皮下驼峰状、小丘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IF:呈颗粒状荧光,主要成分为IgG、C3
临床病理联系:1.尿的变化:(1)少尿或无尿:G内细胞增生、肿胀→毛细血管管腔狭窄、闭塞→G缺血→GFR↓→ 尿量↓↓ (2)血尿、蛋白尿:GBM受损,通透性↑ → RBC、血浆蛋白漏出 (3)管型尿
2.水肿:① GFR↓ → Na+、H2O潴留 ② 变态反应 → 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
3.高血压:① GFR↓→ Na+、H2O潴留→ 血容量↑ ②肾组织缺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 细小A收缩→ 血压↑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一组病情快速发展的GN, 病理学特征为肾小球壁层上皮增生,新月体形成,临床表现为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好发年龄:中、青年为主
病变特点:肾小球内大量新月体形成
临床特点:病变严重,进展快,血尿,少尿,无尿,高血压,氮质血症
I型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性疾病。在GBM内出现IgG和C3的线状沉积。部分病例出现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II型为免疫复合物性疾病 III型为免疫反应不明显型
病理变化:大体:肾体积增大,苍白,皮质内散在点状出血
光镜: 1.大部分肾小球(50%)内有新月体形成。
壁层上皮细胞↑↑,堆积成层→ 新月体或环状体(细胞性新月体,细胞-纤维 性新月体,纤维性新月体)
早期:壁层上皮C↑ + M→细胞性新月体 成纤维C →纤维↑→ 细胞-纤维性新月体
晚期:纤维化→ 纤维性新月体
2. 增生的上皮C间可见RBC、N和纤维素性渗出物 3. 可见毛细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和出血
4. 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轻度增生 5. 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 6. 肾小管上皮变性、萎缩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