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
1、不适合采用调节倒凹法确定就位道的是
A、后牙游离缺失
B、前牙缺失
C、一侧后牙非游离缺失
D、前、后牙同时缺失
E、缺牙间隙多,倒凹大
2、适合采用平均倒凹法确定就位道的是
A、后牙游离缺失
B、前牙缺失
C、一侧后牙非游离缺失
D、前、后牙同时缺失
E、缺牙间隙多,倒凹大
3、模型观测时,调整义齿就位道的方向可以
A、改变基牙倒凹的位置,加大制锁角度
B、改变基牙倒凹的位置,减小制锁角度
C、改变基牙倒凹的深度、坡度,加大制锁角度
D、改变基牙倒凹的深度、坡度,改变制锁角度
E、改变基牙倒凹的深度、坡度,改变倒凹的位置
4、调整基牙间的分散程度可以增强义齿的固位作用因为
A、基牙越分散,各固位体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越强
B、基牙越集中,各固位体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越强
C、基牙越分散,倒凹的坡度越大
D、基牙越集中,倒凹的坡度越大
E、基牙越分散,义齿越稳定
5、可摘局部义齿恢复功能、避免组织损伤的基础是
A、义齿的坚固耐用
B、义齿的摘戴方便
C、义齿的外形美观
D、义齿的固位和稳定
E、义齿的保健作用
6、与卡环臂固位力大小关系不密切的因素是
A、卡环的形态、长短和粗细
B、卡环材料的物理特性
C、基牙倒凹的深度和坡度
D、卡环的类型
E、卡环的磨光度
7、解剖式印模方法适用于
A、缺失牙少的Kennedy一类缺损患者
B、缺失牙多的Kennedy一类缺损患者
C、缺失牙少的Kennedy二类缺损患者
D、缺失牙多的Kennedy二类缺损患者
E、缺失牙少的Kennedy三类缺损患者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焚题库】2021口腔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试题】【进入购买】 欢迎加入执业医师交流群:248943119,还能和考友一起学习交流 |
8、黏膜支持式义齿
A、(牙合)力通过卡环传导到基牙上
B、(牙合)力通过(牙台)支托传导到基牙上
C、(牙合)力通过(牙台)支托传导到黏膜和牙槽骨上
D、(牙合)力通过基托传导到基牙上
E、(牙合)力通过基托传导到黏膜和牙槽骨上
9、Kennedy三类缺损者的义齿一般为
A、牙支持式
B、黏膜支持式
C、混合支持式
D、黏膜支持式或混合支持式
E、不确定
10、隙卡沟通过基牙与相邻牙的
A、(牙合)外展隙区
B、(牙合)外展隙和舌外展隙
C、(牙合)外展隙和颊外展隙
D、颊外展隙和舌外展隙
E、(牙合)外展隙、颊外展隙和舌外展隙
11、(牙合)支托具有以下作用,除了
A、支持、传导(牙合)力
B、作间接固位体
C、固位作用
D、防止食物嵌塞
E、恢复咬合接触
12、当上下颌牙咬合过紧,且牙本质过敏不能磨出(牙合)支托窝时,上颌后牙的(牙合)支托可以放在
A、近中边缘嵴
B、远中边缘嵴
C、颊外展隙
D、颊沟区
E、舌沟区
13、右下颌5-8缺失,余留牙正常,基牙应选
A、43,44
B、43,44,34
C、43,44,34,35
D、43,44,34,37
E、44,34,37
14、单、双侧游离缺失采用混合支持式义齿设计时,应取
A、解剖式印模
B、无压力印模
C、功能性印模
D、二次印模
E、终印模
15、后牙游离缺失采用混合支持式义齿设计时,取功能性印模的目的是
A、取得清晰的牙槽嵴解剖形态
B、减轻牙槽嵴负担
C、防止牙槽嵴黏膜压痛
D、防止游离端鞍基翘动
E、避免基托妨碍功能活动
16、基牙倒凹的深度和倒凹的坡度一般为
A、倒凹的深度应大于1mm,倒凹的坡度应小于10°
B、倒凹的深度应大于1mm,倒凹的坡度应小于20°
C、倒凹的深度应小于1mm,倒凹的坡度应小于10°
D、倒凹的深度应小于1mm,倒凹的坡度应小于20°
E、倒凹的深度应小于1mm,倒凹的坡度应大于20°
17、义齿固位力与卡环臂进入基牙倒凹的深度和倒凹的坡度的关系
A、进入倒凹深,倒凹坡度大,固位力强
B、进入倒凹深,倒凹坡度小,固位力强
C、进入倒凹浅,倒凹坡度大,固位力强
D、进入倒凹浅,倒凹坡度小,固位力强
E、固位力和倒凹深度和坡度无关
18、与可摘局部义齿的功能恢复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A、缺失牙的部位和数目
B、基牙情况
C、牙槽嵴及黏膜
D、余留牙的咬合关系
E、年龄
19、根据牙列缺损的Kennedy分类,33-43缺失者属于
A、第三类第二亚类
B、第三类第一亚类
C、第三类
D、第四类第二亚类
E、第四类
20、根据Kennedy分类法,右上87651,左上1278缺失属于
A、第一类第一亚类
B、第一类第二亚类
C、第二类第一亚类
D、第二类第二亚类
E、第三类第一亚类
21、Kennedy第一类牙列缺损者是
A、单侧游离缺失
B、双侧游离缺失
C、非游离缺失
D、间隔缺失
E、前牙缺失
22、采用舌杆时,下前牙舌侧距牙龈缘距离为
A、2mm
B、3~4mm
C、5mm
D、5~6mm
E、7mm
23、侧腭杆离开龈缘的距离至少是
A、1~2mm
B、2~4mm
C、4~6mm
D、6~8mm
E、8~10mm
24、后腭杆的两端弯向前至
A、第二双尖牙
B、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之间
C、第一磨牙
D、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
E、第二磨牙
25、后腭杆位于
A、上颌硬区之前
B、上颌硬区
C、上颌硬区之后,颤动线之前
D、颤动线
E、颤动线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