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肉芽肿过去曾被称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是指一组含多核巨细胞的颌骨病变,它们与发生于长骨骺端的经典骨巨细胞瘤不同,多数为非肿瘤性、修复性疾病,发展缓慢,不穿破骨皮质,单纯刮治即可治愈,很少复发。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病例呈侵袭性生长,采用保守术式治疗后易复发。
病变好发于20~30岁下颌骨的前牙区,女性稍多。颌骨吸收破坏,并使颌骨膨隆,常引起牙的位置异常、松动或脱落。X线呈现为境界明显的密度减低区,有时表现为多房性骨吸收。
肉眼观骨质膨隆,剖面灰白或红褐色,病变较大时,可有出血、坏死和囊性变。镜下见病变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多核巨细胞。血管较丰富,并常见出血,还可见少许骨样组织。多核巨细胞多在新生骨周围或围绕出血区呈灶性分布,类似于骨巨细胞瘤,但纤维结缔组织成熟,由梭形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巨细胞分布不均匀,数量少,而且多核巨细胞较小,所含细胞核的数量也少。有关病变中多核巨细胞的性质和组织来源目前仍存在争议,由于目前认为破骨细胞源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它与单核-吞噬细胞具有相同的前体细胞,因此,推测病变中的多核巨细胞可能是由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破骨细胞前体细胞融合而成。此外,与巨细胞肉芽肿组织结构类似的病变常发生于颌骨周围的软组织,称为周围性巨细胞肉芽肿,巨细胞性龈瘤是其中之一。
目前有关颌骨巨细胞肉芽肿的病变性质以及颌骨是否发生真性骨巨细胞瘤的问题尚无一致意见。传统观点认为两者均可发生于颌骨,巨细胞肉芽肿是对颌骨内出血灶和损伤的局部修复或反应,而骨巨细胞瘤为颌骨的真性肿瘤。然而,大量的临床病理观察发现:发生于颌骨的所谓真性骨巨细胞瘤极为少见,以往用以鉴别颌骨巨细胞肉芽肿和巨细胞瘤的组织学指标之间存在相当的重叠,且这组病损的临床行为与病变的组织学表现往往缺乏相关性。因此,目前国外多数学者主张将两者统称为颌骨巨细胞病变,其临床行为具有一个较宽的变化谱,可表现非侵袭性和侵袭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