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统计师 >> 行业知识 >> 统计分析 >> 文章内容

【河南70年】枢纽建设获突破航空新城成规模

来源:航空港调查队  [2019年10月8日]  【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成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经济先行区。实验区包括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和周边产业园,规划范围涉及中牟、新郑、尉氏3县(市)部分区域,面积415平方公里。

  获批以来,实验区瞄准国务院确立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五大战略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的发展目标。经过近年来跨越式的发展,实验区枢纽建设取得突破,口岸功能逐步完备,产业培育成效显著,航空新城已具雏形,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圆满完成了“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发展目标,实验区成为省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河南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领,成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双城引领中的一城。

  一、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总量攀升,规模壮大,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013~2018年,实验区经济总量以每年百亿的增量一年一个新台阶,从2013年的325.60亿元,跃至2018年的800.24亿元,2013年和2015年增速分别高达25.4%和25.1%,2013~2018年年均增长18.1%,分别比全省、郑州市增速高9.8、9.0个百分点。

  (二)“二产”迅猛,“三产”蓬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实验区以智能终端设备制造为支柱,第二产业发展迅猛,增加值由2013年的272.9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67.57亿元,年均增长19.3%。2013~2018年,实验区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分别为78.5%、84.3%、62.4%、46.2%、69.6%、79.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9.9、16.7、15.7、6.1、9.8、9.5个百分点。2018年实验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分别高于全省、全市4.5、4.9个百分点。2018年实验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23.58亿元,是2013年的5.7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长20.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3~2018年占比分别为12.1%、13.2%、18.2%、22.5%、23.5%、27.9%。2018年实验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2∶70.9∶27.9,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项目带动,夯实基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实验区将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围绕枢纽打造、产业培育、开放创新、城市塑造、生态建设、民生及社会事业精准发力,为实验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仅2018年签约项目就达47个,总投资768亿元,在建产业项目184个,累计完成投资410亿元。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来看,2013~2018年年均增长30.9%,其中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91.8%。经过连续五年快速增长,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投资完成额与上年基本持平,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同比增长71.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9个百分点,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工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全部固定资产完成额的90%以上。

  (四)收支增长,民生改善,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

  2018年实验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总收入486.37亿元,同比增长27.9%;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37亿元,是2012年的5.8倍,2013~2018年均增长34.2%;国地税税收收入72.49亿元,是2012年的3.4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长22.9%;2018年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1%,比2012年提高21.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1.37亿元,是2012年的8.6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长4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3085元提高到2018年的21627元,现价年均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3052元提高到2018年的36590元,现价年均增长8.0%。

  二、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一)新郑机场成为重要的干线枢纽机场和空中交通枢纽

  按照“双枢纽、多节点、多线路、广覆盖”的总体布局,机场二期建成投用,新郑机场进入“双跑道、双候机楼”时代;国务院发文支持郑州机场利用第五航权;西部航空郑州分公司揭牌,郑州步入“双基地公司”运营。截止2018年,在郑运营航空公司76家,开通航线242条(其中客运航线208条,货运航线34条),基本形成横跨欧亚美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新郑机场成为“空中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机场。新郑机场客货运规模逐年提升,2013年旅客吞吐量达1314万人次,2014年突破1500万人次,2015年达1729.74万人次,2016年突破2000万人次,2017年达2429.91万人次,2018年达2733.5万人次(增速在全国2000万级以上22个大型机场中排名第一,行业排名全国第12位),2013~2018年年均增长15.2%。2013年货运量为25.6万吨,2017年突破50万吨,达50.27万吨,2018年达51.49万吨(货运规模位居全国第7位),2013~2018年年均增长22.7%。2017年新郑机场首次实现中部机场客货运吞吐量“双第一”,货运量首次跻身全球机场前50强;2018年客货运规模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其中国际旅客达171.5万人次,进出口货物达32.93万吨。

  (二)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成为河南融入“一带一路”的开放门户

  卢森堡货航在郑州运营以来,先后开通郑州至卢森堡、郑州至米兰、郑州至芝加哥至亚特兰大等多条国际货运航线。经过多年发展,卢森堡货航在郑州的航班密度由最初的每周2班加密到2018年底的每周18班,通航点也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包括芝加哥、亚特兰大、伦敦、吉隆坡、新加坡等全球14个城市,航线覆盖欧洲、美洲和亚洲的23个国家100多个城市,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16年货运量突破10.7万吨,对新郑机场货运增长量贡献率达78%;2017年卢森堡货航货运量占新郑机场1/4以上,累计国际货运量、货运航线、航班数量、国际通航点位居新郑机场首位,成为新郑机场国际货运的“领头羊”。2014~2018年货运量以十倍的速度发展,累计为郑州机场贡献国际货运量将近50万吨。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空中通道,豫卢双枢纽建设为河南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打开了新的窗口。河南通过“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全面深化“双枢纽”战略实施,开展了“新鲜卢森堡”双向跨境E贸易,设立了卢森堡签证中心,开辟了金融业务、人文交流等更多领域的合作机会,以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三)实验区建成多式联运综合交通体系

  地铁、城铁、长途大巴、公交、出租等交通方式已全部引入机场,进出实验区的“三纵两横”高速路网与“三横两纵”快速路网基本建成,新郑机场成为继上海虹桥机场之后,全国第二个集航空运输、城际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客货两用的高铁南站是河南省“米”字型高铁网和中原城市群城铁网的重要枢纽站,已于2017年7月开工建设,将于2019年建成投用。中欧班列(郑州)由2013年7月初开通时的每月“一去一回”到2018年全年开行752班(416班去程、336班回程),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实现高频次、常态化、均衡化开行的中欧国际班列。“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公路”的多式联运枢纽不断强化,实验区交通体系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二位(《2017年中国空港经济区(空港城市)发展报告》)。

  三、产业集群发展效应显现

  (一)全球智能终端设备(手机)制造基地地位初步确立

  智能终端设备(手机)尤其是苹果手机是实验区发展的起点,也是实验区的支柱产业。截止2018年,实验区智能终端设备(手机)制造业已入驻企业208家,累计投产项目67个,其中整机项目36个,配套项目31个,初步形成从芯片、面板到整机,从硬件到软件的全产业链布局。富士康产业集群稳步扩容,郑州手机项目第二个五年投资协议签订,中州研发中心已组建超百人研发团队,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获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2018年实验区手机产量达1.98亿台,占全球手机产量的1/7。非苹手机发展势头强劲,2016年非苹手机产量首次超过苹果手机产量,2017年非苹手机产量达19639.10万台,占手机总产量的65.5%。2018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实验区手机产量有所下降,苹果手机产量同比下降15.9%,非苹手机产量同比下降41.4%,但全区手机产值仍达3083.8亿元,同比增长7.3%,体现了智能终端手机结构智能机占比持续增大的变化特点。

  (二)跨境电商业务实现井喷式增长

  郑州作为第一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围绕“2020年前建成中西部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目标,稳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截止2017年,实验区累计完成跨境进出口企业备案190家,进口企业158家,出口企业32家,分别涉及电商及平台企业、物流企业、支付企业、仓储企业、报关企业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跨境电商产业链。2017年实验区跨境进出口单量、货值和缴纳税款均实现了井喷式增长。2018年实验区共完成跨境进出口2114.4万单,货值2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115%。

  (三)综合保税区建设成效显著

  自2010年批复设立、2011年封关运行,实验区已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功能最全、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效率最高的特定经济功能区域。相继建成电子口岸、口岸作业区与肉类、活牛、鲜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邮政等特种进口商品指定口岸,在建口岸还有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植物种苗等口岸。新郑机场实现落地签,实验区实施了7×24小时预约通关机制,53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已复制推广47项。苏宁云商物流枢纽项目、唯品会中部地区区域物流枢纽项目、欧洲制造之窗保税展销中心项目等相继进驻综保区。实验区以综保区为依托,运用航空物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连接机场货运区和空港物流园区,积极推进郑州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实现了区域物流与产业融合互动发展。2018年,新郑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达3415.4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封关运行以来“七连增”。

  四、国际航空大都市雏形初现

  实验区实际土地规划面积约430平方公里,截止2018年,基础设施覆盖超过2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空港片区基本成熟,古城、双鹤湖、会展物流三个片区初成规模。连接区内外的主要通道基本建成,南北两翼道路全线贯通,郑州南站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主要功能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航空都市框架基本形成。已建成投用兰河、正弘、青年、梅河等多个城市公园,以园林景观为主的第十一届国际园林博览会主展园、以生态景观为主的双鹤湖中央公园开门迎客。全区绿化面积累计达18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27.1%。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郑州一中、省实验小学、省实验幼儿园等优质教育资源,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骨伤医院、河南源创基因国际诊所等优质医疗资源逐步进驻港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领事馆片区设计规划已批前公示,实验区通过领馆区配套国际化社区等设施建设,提升国际化程度,打造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国际化绿色智慧航空都市。

  (撰稿人:曹青梅、常伟杰、王玺)

责编:zp032348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