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综合素质 >> 复习资料 >> 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16年08月05日 ]  【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是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遗传与环境”中曾出现的错误观点

  遗传决定论: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美国心理学家火儿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遗传素质在其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儿童的影响只能起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们。这种理论看到了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后天发展的巨大作用,但是却夸大了这种作用。

  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18世纪的思想家爱尔维修、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和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等。其主要观点是:人的发展的一切差异都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和个性特征在人的发展中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这种观点看到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是却把这种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教育万能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论点。;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的《理想国》。爱尔维修对于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否认先天观念,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人的认识,都来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他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断言人的形成只是教育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才智差异也仅仅是教育造成的,即“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一方面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改造人必须改造环境;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们的偏见统治着世界,改造环境又必须改造人的偏见,即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因而主张教育万能。爱尔维修的这一教育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但陷入“意志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

  9.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变化

  a.生理变化的不均衡性

  人在一生的生长发育中,有两个急剧发展的高峰期。第一个在出生后第一年,身高可增加50%,体重可增加100%;第二个就是青春期。

  在青春期骨骼比肌肉长得快,所以常常发现青少年一下子个儿拔高了,身体却多为瘦长型。骨骼的迅速增长有时会引起身体的疼痛,肌肉的痉挛和情绪的焦躁不安。他们的四肢比躯干长得快,身体的远端比近端长得快。他们的大肌肉群比小肌肉群长得快,具有了从事激烈活动的能力,所以他们喜欢动作幅度大的活动。在细小精巧的活动中,却会显得笨手笨脚,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态。他们心脏的发育常常跟不上身体的急剧增长,未成熟的血液循环系统暂时还不能很好地为不断发展的有机体服务。就神经系统的发育来说,脑的结构和机能大体上已经完备,但还在迅速发展着,其中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远超过抑制过程,显得十分不稳定,所以中学生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直到高中的高年级,这种平衡才渐渐形成。

  b.高水平的能量代谢

  在青春期,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比较高。中学生更需要良好的营养、合理的锻炼和更多的卫生保健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怀。

  c.性的发育和成熟

  性机能的迅速发育和成熟是中学生生理发展上的又一突出特点。

  男孩和女孩的身体发育情况并不是齐头并进的。一般来说,女孩进入青春期要比男孩早好几年,但是人与人是不同的,身体发育也有早也有迟,会出现所谓的早熟现象和晚熟现象。一般正常的青春期身体发育都会给个体带来心理震荡。

  10.义务教育的特点:

  a.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

  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它指义务教育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国家强制性保证推行和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而且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国家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伴之以系统,完善的立法、执法和监督体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予以保证。在我国,只有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能够强迫一定的教育对象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并为法律所规定和允许,其他任何教育制度都没有这种权力。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还表现在任何违反义务教育法律规定,阻碍或破坏义务教育实施的行为,都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强制性处罚或制裁。

  b.义务教育的公共性

  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它是面向本地区、本民族全体国民的教育,不应成为某一阶段、政党或宗教派别的工具而被垄断。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公正性。这种公正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使学校教育成为世俗性的公共事业;二是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来实施,体现了国民的意志;三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具有公共和公务性质,其工作对国家负责,对国民负责;四是国家对实施义务教育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而不是放任自流。我国强调全社会尊师重教,维护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

  c.义务教育的免费性

  义务教育的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就学费用。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当然,义务教育从免除部分费用到免除全部费用,要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可根据有关规定适当收取杂费,而所收的杂费相对国家社会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来说,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免收学费,实际上已经免除了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大部分费用,体现了义务教育免费性的特征。义务教育的免费性还表现在,对那些贫困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义务教育法》还规定:“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d.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意味着,根据法律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完成规定年限的教育,并接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等方面的教育。这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表现在义务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而不是英才教育。普及教育是人人有书读,义务教育是人人必须要读书。面向少数人的英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人只有受到一定年限的基础教育,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1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内涵、类型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制度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地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确立的依据:

  a.政治因素: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往往存在不同的教育行政制度。

  b.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决定了这个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c.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

  d.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素

  e.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

  12.现代学制发展的主要趋势: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注重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提前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日益受到普遍重视。(补充: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1.双规学制 英国 2.单轨学制 美国 3.分支型学制 前苏联)

  1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我国学制的历史演变:

  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

  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22年,由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图,于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段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中等教育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育段4-6年,不分段。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虽有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a.1951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b.1958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学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a.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未来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两基、两全、两重 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一些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c.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4.我国当前的学制

  从类别上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和师范教育体系五个类别。

  a.基础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是我国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它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包括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专业技术学院。

  c.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它包括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d.成人继续教育体系。成人教育是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专门为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成人设置的教育机构,它包括独立设置的职工大学、农民大学、干部管理学院、行政干部学院,也包括普通高校中设立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

  e.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体系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教师专职人员的教育机构,它包括幼儿师范、中等师范、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以及综合大学里专门培养师资的系与专业。

  按照教育程度划分,我国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级层次。

  a.学前教育(幼儿园),主要由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等机构实施,招收3-6、7岁的幼儿。

  b.初等教育,即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的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业余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全日制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初中为3年,高中为3年。职业高中2-3年,中等专业学校3-4年,技术学校2-3年。属于成人教育的各类业余中学的修业年限可以适当延长。

  d.高等教育,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是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级形式的业余大学。高等学校的招收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专科学校的修业年限是2-3年,大学和专门学院是4-5年,业余学校修业年限适当延长。硕士研究生修业2-3年,招收对象是获得学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历者;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3年,招收对象是获得硕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历者;在职研究生修业年限适当延长。

  15.教育目的

  a.教育目的的概念、功能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简而言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人的素质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

  教育目的的功能:规范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b.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斯、裴斯特洛齐以及一些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主要观点: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其社会学(政治性、经济性或文化性),相对于个体来说,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是构成这一绝对价值实体的“材料”或“要素”,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3)内在目的论

  (4)外在目的论

  (5)教育准备生活说

  (6)教育适应生活说

  (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

  c.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1.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2)人的依据: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人的需要

  d.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6.教育方针

  a.教育方针的定义: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b.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从以上定义可看出,教育方针的制定者都是国家或政党,它与教育目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c.教育方针的特性: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

  d.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

  (1)新中国成立时期:

  1952 年 3 月 18 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提 出:“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1957 年 2 月,毛泽东在《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这一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之中,形成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教育方针。195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党的教育 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后来概括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 相结合”(即“两个必须”)。”

  (2)文革后及至现阶段的总结:

  1981年 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努 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 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要在全党大大加强对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研究,对中外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对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要加强和改善思想 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 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发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现 代化建设贡献一切的艰苦创业精神。"这是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教育方针作了一次比较 具体的论述。1983年 9月,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方向。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通过了《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针被用法律 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必将产 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a.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五个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它们各自 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1)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 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 的教育。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 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 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 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 方面。

  b.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 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 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 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 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 内容。

  18.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 方法。

  观察法的作用: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搜集资料的基本途径,是其它 研究方法的基础。实验实际是一种被控制的观察,调查法是一种间接的观察,问卷法也需要凭借观 察的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 是产生理论假设的手段。

  观察法的种类:

  (一)描述观察法:包括日记描述法、系列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

  (二)取样观察法:包括时间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

  (三)等级评定法:包括数字量表法、图示量表法、累记评定法;

  (四)间接观察法:包括谈话法、对偶故事法、两难故事法、创设情景法。

  调查法:教育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了解教育事实、揭 示教育规律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调查法是教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研究方法。

  教育调查法的一般步骤: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制定调查计划 ——实施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历史法: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 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 人类认识事物的历史发展规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实验法:就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 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 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责编:二二莉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