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事业单位考试 >> 事业单位改革 >> 2016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应稳中求进

2016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应稳中求进

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    2016-08-03   【

2016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应稳中求进

  近日,在人社部年中务虚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对于该部下半年工作时谈到要“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对于具体如何改,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下一步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7月29日新京报)

  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而之所以要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主要是考虑到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不能完全把它们推向市场,还要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在全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未来高校和公立医院将会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

  首先需要厘清一个概念,什么事业单位编制?一般认为,编制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核定收支和财政给予补助的依据。而事业单位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情况。其中,全额拨款、差额拨款是财政全部或者部分负担“人头费”。编内人员工作的稳定性和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跟编外人员往往有着不小的差别。而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这种事实或名义上的不公平越来越引人关注甚至备受争议。

  从大方向上来看,取消编制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编制管理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甚至直到今天,相对严苛的编制准入门槛在总体上保障了进入者的素质能力,而且依托编制的人事设计也有利于稳定军心,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使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为所在单位奉献光和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编制这种管理模式也容易滋生懒政、怠工等行为,有编制似乎就端上了金饭碗,不用拼命工作也能衣食无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效率,甚至给编制管理部门或用人单位留下权力寻租空间,利用掌握的编制分配和使用权进行利益“套现”。

  综合来看,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人才流动性的增强,编制外用人现象大量出现,编制的负面效应渐显,同工不同酬往往是编制所致,少数“编制内清闲,编制外忙碌”的现象也令编制 “蒙羞”。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高校在编教职工有233万余人。而对于高校的非在编人员,官方尚未统计。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表示,这部分人员的数量十分庞大,“编外人员多的单位有的能占到一半,少的也有20%—30%左右”。下一步,在高校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将会逐步缩小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的待遇差别,解决编外人员面临的多种问题。他还表示,逐步收回编制的办法体现了改革的平稳性:“改革要有节奏,未来改革的结果是实现事业单位聘任上岗,成为合同制人员,但编制内和编制外的区别要逐步取消,待遇也要逐步平衡,步子太快容易激化矛盾。”

  从实际出发,综合政府、专家和相关当事人等多方的意见建议可知,对于高校、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管理这一宏大的时代课题,需要积极稳步推进。要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总体原则,采取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方法。与编制相关的财政经费、养老保险、户籍管理、出国交流、住房补贴等配套措施,相关部门也应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依据有关规定实施更加科学的管理。要确保“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功能不能弱化、打折扣,继续加大力度、优化结构,以体现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还要采取积极措施将编制改革与绩效考核机制设计有机结合。随着高校、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编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虽然编制“在高校、医院的重要性相对减小”,但如何编织一条更好的维系单位与职工的纽带依然很重要。不能因为取消编制管理将以往附着在其上的对集体的归属感也不小心弄丢了,而应采取更加符合时代潮流和人们接受心理的措施,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和合”“安土重迁”等文化基因,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机制,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注入新的精神动力和机制活力。

(作者杨红星)

纠错评论责编:balance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