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考试试题 >> 初中语文试题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来源:焚题库 [2018-07-30] 【

类型:学习教育

题目总量:200万+

软件评价:

下载版本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王安石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单元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课文导语 

        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通”最终变为普通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研讨与练习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七年级,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翻译第二自然段。

         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参考答案:

    1.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亡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探讨以及朗读的方式,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将“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设定为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2)本文借事说理,写法上详略得当,并且初中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手法。所以将“通过小组探讨以及朗读的方式,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设定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3)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所以,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将“重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设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解释文题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东西,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从他身上我们看到,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伤仲永》,看看他是怎样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 

    二、翻译课文,解决重点 

    1.对文中的“之”“于”用法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奇,“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客,“把……当做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利,“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伤,“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重点研读,领会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课文采用“闻”一“见”一“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段,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四、情感升华,揭示主旨 

    1.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五、作业布置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解析 进入焚题库

    相关题库

    题库产品名称 试题数量 优惠价 免费体验 购买
    2021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考试题库 491题 ¥29.00 免费体检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