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医学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述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几千年来,中外有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在探索心理现象。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科学技术水平低,在漫长的年代里心理学并未成为真正的科学,直到19世纪后半叶,在自然科学和实验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下,心理学才从它的母体学科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
2.心理活动的定义与分类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现象分为心理活动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体验和表情);意志过程(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控制行为的心理活动)三部分。人格(又称个性)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内容。
二、心理实质
1.动物心理的发展
2.心理实质的内容
心理实质的内容是: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3.心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外界。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作为脑的功能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脑的神经活动是生理的、生化的过程,这些过程中发生对现实外界刺激作用的反映活动则是心理活动。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限于现在的事物,还涉及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而且后者又会影响前者。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神经活动过程携带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反映形式是非物质的观念的反映。并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的主动性的最基本表现是反映的选择性,包括人和动物。反映外界事物随当时处境和过去经历及需要而转移,即表现出选择性。动物的选择性是由它的生物性决定其需要人的选择性不只取决于生物性,还取决于人的社会需要。正是这种社会性需要才使人的心理的主动性上升为主观能动性。人类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尽管人的高度的复杂的需要使人的心理有了高度复杂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是可以主观任意的。归根到底,人的需要本身还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心理同时具有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 认识过程
一、认识过程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与特征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有四个基本特征:
(1)选择性:人在纷繁众多的环境刺激作用下,只能对部分事物清晰感知,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
(2)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3)理解性:人们以既往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赋予一定的意义。
(4)恒常性: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变化时,知觉映像会保持相对不变。
二、学习与记忆的概念与规律
学习:个体经验的获得而引起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学习(建立条件反射)的规律有强化、泛化、消退、恢复等特点。
学习的规律具有强化和消退两种现象。
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及以后的再现(回忆或再认)的心理过程称为记忆。
记忆的规律是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遗忘。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记忆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贯穿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之中,它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记忆不仅可使人积累经验,学习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且记忆在个体的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的形成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记忆可使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连成一个整体,如果没有记忆,一切心理发展、一切智慧活动都是不可能的。
识记是反复感知事物。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开始和前提。人们识记事物具有选择性,根据人在识记时有无明确目的性,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再现包括再认和回忆,它们都是对长时记忆所储存的信息提取的过程。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过程。回忆是指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通常是能够回忆的内容都可以再认,而可以再认的内容不一定能够回忆。再认和回忆的正确程度一般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对原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越巩固越容易回忆或再认,另一方面是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回忆或再认时的思维活动越积极,回忆或再认的效果越好。
三、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特性包括间接性和概括性。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事物;概括性则是同一类事物找出其共同性和本质性的联系。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正是思维的间接性才能使人们能够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去认识没有或者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和特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
概括性指的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人们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性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可以脱离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思维,并使思维活动在一定条件进行迁移。
四、想象与创造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1)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通过思维揭示或建立许多形象之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而产生新的表象组合。
第三节 情绪过程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是人和动物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产生的生理变化、行为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情感是人对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对需要的满足情绪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2.从进化上看情绪代表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人与动物共有;情感是人才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从发生上看情绪受情境影响大,不稳定,情感受情境影响小。较稳定。
4.从反应上看情绪反应强烈,外部表现明显,情感反应较深沉,外部表现不明显。
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心境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迅猛暴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高级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美感是根据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三、情绪的有关理论
沙赫德提出三因素学说解释人的情绪的发生。
影响情绪有三个因素:情景、对情景的认识以及自身的生理状态。
四、情绪的作用
1.情绪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各器官的作用而对人体健康发生影响。
2.影响工作效率 积极的情绪、适当的紧张能提高工作效率,消极的情绪则降低工作效率。
3.影响人际交往
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情绪是进化的产物。在低等动物种系中,所有的情绪只是一些具有适应价值的行为反应模式。当特定的行为模式、生理唤醒及相应的感受状态出现后,就具备了情绪的适应性,其作用在于发动机体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所以,情绪自产生之日起便成为适应生存的工具。人类继承和发展了动物情绪这一高级适应手段。情绪的适应功能根本在于改善和完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由于人生活在具有高度文化的社会里,情绪适应功能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用微笑向对方表示友好,通过移情和同情来维护人际联结,情绪起着促进社会亲和力的作用,但对立情绪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情绪能够驱策有机体发生反应、从事活动。在最广泛的领域里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情绪的这一动机功能既体现在生理活动中,也体现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生理内驱力是激活有机体行为的动力。而情绪的作用则在于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行动。情绪反应却比内驱力更为灵活,它不但能根据主客观的需要及时地发生反应,而且可以脱离内驱力而独立地起动机作用。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操作规律。作为脑内的一个监测系统,情绪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情绪的组织作用包括对活动的促进或瓦解两方面,正性情绪起协调、组织作用,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作用。研究证明,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影响效应取决于情绪的性质和强度。
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绪和语言一样,具有服务于人际沟通的功能。情绪通过独特的沟通手段,即表情来实现信息传递和人际间相互了解:其中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情绪信息媒介。表情信号的传递不仅服务于人际交往,而且常常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媒介,这种情绪参照作用有助于人的社会适应。情绪的沟通交流作用还体现在构成人际的情感联结上。如依恋、友谊、亲情和恋爱等都是以感情为纽带的联结模式。情绪的组织作用体现在对记忆和行为的影响方面。良好情绪状态下,容易回忆带有愉快情绪色彩的材料;如果识记材料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被记忆,那么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这些材料更容易被回忆出来。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则使人产生悲观意识,失去希望和渴求,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情绪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引起的生理变化影响健康,严重时也可导致疾病。乐观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和长寿,而严重的负性情绪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