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考研 >> 专业课程 >> 模拟试题 >> 文章内容

2022考研法硕《法学》章节习题:犯罪构成

来源:华课网校  [2021年7月29日]  【

  1[.单选题]甲唆使乙在某学校食堂的面粉中投放“毒鼠强”一包;造成数十人中毒死亡的结果。法院认定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甲的行为具备

  A.标准的犯罪构成

  B.复杂的犯罪构成

  C.基本的犯罪构成

  D.修正的犯罪构成

  [答案]D

  [解析]标准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对具有通常社会危害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甲教唆乙投放危险物质,造成了数十人死亡的结果,属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结果加重犯,具有较重大社会危害程度,不属于标准的犯罪构成。A选项说法错误。犯罪构成的分类,没有复杂的犯罪构成,B选项属于干扰选项,直接排除。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就某一犯罪的基本形态所规定的犯罪构成。甲教唆乙投放危险物质,二人构成共同犯罪,不属于犯罪的基本形态。C选项说法错误。修正的犯罪构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并对之进行补充、扩展所形成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通常包括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以及共同犯罪形态。甲的行为即具备教唆犯的犯罪构成,属于修正的犯罪构成:D选项说法正确。

  2[.单选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属于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简单客体

  D.复杂客体

  [答案]B

  [解析]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同类客体是一类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利益的共同属性。犯罪的同类客体概括的是一类犯罪的共同属性,是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基础。我国刑法分则,主要是按照同类客体把所有的犯罪分为十 大类,并以此为基础构筑刑法分则体系的。刑法分则的章节名称,既是一类犯罪的名称,一般也反映出一类犯罪的共同客体即同类客体。

  3[.单选题]犯罪同类客体最显著的作用是

  A.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根据

  B.构建刑法分则体系的根据

  C.确立具体犯罪构成的依据

  D.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根据

  [答案]B

  [解析]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它说明的是某一类犯罪所侵犯的法益的共同特征,其体现的是某些犯罪的共同属性,是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基础。研究同类客体最主要的意义是为构建刑法分则体系奠定理论基础。B选项说法正确。同类客体虽然对区分此罪与彼罪有一定意义,但罪名之间的区分还要根据直接客体、主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A选项说法错误。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者缺一不可,C选项说法错误。故意和过失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主观方面的认识和意志因素有所不同,而与犯罪客体之间没有必 然联系。D选项说法错误。

  4[.单选题]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应对

  A.单位及相关责任人按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

  B.相关责任人按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

  C.单位及相关责任人按骗取贷款罪定罪处罚

  D.单位及相关责任人按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

  [答案]D

  [解析]单位犯罪只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以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的为限。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主要属于破坏经济秩序、环境资源、危害公共卫生的犯罪。凡是法律未指明该罪的主体包括单位的,只有自然人可以构成该罪,单位不能构成该罪。由于我国《刑法》第200条没有明确规定单位可以构成贷款诈骗罪,所以,单位不构成贷款诈骗罪,但是,该情形一般符合合同诈骗罪,对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可按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

  5[.单选题]甲对某危害结果没有阻止其发生的义务,如果该危害结果发生,甲的不作为行为

  A.不可能构成犯罪

  B.可能构成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C.可能构成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D.可能构成手段不能犯

  [答案]A

  [解析]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某种义务,能够履行却消极地不履行该义务,导致或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行为。不作为行为构成犯罪需要三个要件:(1)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法律义务。(有义务)(2)行为人具有履行这种义务的能力。(有能力)(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有危害)甲没有阻止犯罪行为发生的义务,即没有作为的义务,因此不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不可能构成犯罪。A选项说法正确,BCD选项说法错误。

  6[.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的危害结果的是

  A.甲诈骗个体经营户乙的大量钱财,乙因而自杀身亡

  B.甲违章作业导致设备损坏停产停工,损失利润15万元

  C.甲与女友乙分手,乙投河自尽

  D.甲故意伤害乙,不慎致乙死亡

  [答案]D

  [解析]危害结果分为广义的危害结果和狭义的危害结果,广义的危害结果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一切损害事实,包括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狭义的危害结果,特指刑法规定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包括标准犯罪构成的结果和派生犯罪构成的结果。

  7[.单选题]下列关于特殊人群的从宽处罚规定,说法正确的有

  A.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

  C.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处罚

  D.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答案]D

  [解析]《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规定中的“应当”应理解为“必须”,即不允许有例外,凡是未成年人犯罪都必须予以从宽处罚。A选项错误。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是介于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与完全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中间状态的精神障碍人。《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由于其并非完全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因此仅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而不包括免除处罚。B选项错误。生理醉酒的人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原因自由行为”,是指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人在一时丧失责任能力的状态下实施了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但对于是否陷入这种无责任能力的状态,行为人可以自由决定。因此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且没有从宽处罚的规定。C选项错误。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由于其重要的生理功能的丧失而影响其接受教育,影响其学习知识,并进而影响到其辨认或控制能力,因此《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选项正确。

  8[.单选题]甲于夜晚在一条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车正常行驶时,乙突然翻越护栏横穿公路,甲刹车不及将乙撞死。交警认定甲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下列说法中,不应当作为交警认定依据的是

  A.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B.甲的行为不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缺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条件

  C.本案属于意外事件

  D.甲对乙的死亡结果没有罪过

  [答案]A

  [解析]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甲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乙的死亡,中间不存在任何介入因素,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当然具有因果关系。A选项说法错误,应当选。交通肇事罪的前提是行为人违反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因此没有违反交通法律法规,可以阻却交通肇事罪的成立。B选项说法正确,不选。甲出于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了乙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可以排除交通肇事罪的成立。C选项说法正确,不选。交通肇事罪是一个过失犯罪,要求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必须有过失,甲对乙的死亡结果没有罪过即没有过失,甲不成立交通肇事罪。D选项说法正确,不选。

  9[.单选题]甲在林中打猎时,发现一个猎物旁边有一个孩子在玩耍,甲自知枪法不佳,但打猎心切仍然开枪射击,结果子弹打偏打死了孩子。甲对于孩子死亡的主观心态属于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答案]B

  [解析]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 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本题中甲不具有希望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因此不构成直接故意,A选项错误。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听之任之放纵危害结果的发生。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行为、结果以及二者因果关系,并且要求认识到行为及结果的社会危害性。甲认识到了自己行为以及可能造成的结果和因果关系,并且认识到了行为及结果的危害性,在意志因素上放任了结果的发生,因此完全符合间接意的构成要件,B选项正确。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最大区别在于意志因素: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不仅希望结果不要发生,而且排斥、反对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虽然不希望结果发生,但也并不反对、不排斥结果的发生,也不会采取措施去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本题目中甲虽然对行为可能导致危害结果有认识,但不符合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因素,C选项错误。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前提是对危害结果没有预见,而本题中甲已经预见到了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因此D选项错误。

  10[.单选题]下列关于不作为犯说法错误的是

  A.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B.认定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时要特别慎重

  C.纯正的不作为犯是适用法律认定犯罪的特殊问题

  D.不作为犯一般直接违反了某种命令性规范

  [答案]C

  [解析]纯正不作为犯,指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了法定的犯罪行为本身就是不作为的犯罪,如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其“纯正性”在于:人的行为形式与法定的犯罪形式是一致的,即都是不作为。纯正不作为犯是适用法律认定犯罪的常态问题,在行为形式方面一致,没有任何障碍或特别之处。C选项说法错误。不纯正不作为犯是适用法律认定犯罪的非常态、特殊问题,因为在行为形式方面存在不一致,应当特别慎重。不作为从表现形式看是消极的身体动作,从违反规范的法律性质看,不作为直接违反了某种命令性规范。

  ☛☛☛进入2022年研究生考试练习题库>>>更多考研试题(每日一练、模拟试卷、历年真题、易错题)等你来做!

责编:lyy0416

报考指南

  • 学历考试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外贸考试
  • 计算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