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考研 >> 考研政治 >> 模拟试题 >> 文章内容

2022年考研政治章节习题:哲学及真理

来源:华课网校  [2021年10月3日]  【

  1[.单选题]谬误与真理的关系存在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真理或谬误向前迈一小步,哪怕是微小的一步,事物的性质都会发生变化。因此谬误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真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歪曲的反映。真理在与谬误的相比较中而存在、相斗争中而发展,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单选题]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A.直接经验的作用

  B.间接经验的作用

  C.感性认识的作用

  D.理性认识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题干强调的是后半句话,“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意味着学习前人的理论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受教育等方法获取间接经验。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既包括感性认识,也包括理性认识。ACD选项表述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单选题]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肯定了

  A.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的作用

  B.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C.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的作用

  D.认识过程中间接经验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美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饱满的热情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人的感情”与人的理性相对,属于非理性范畴,A选项排除,选项CD与题干无关,属于干扰选项。

  4[.单选题]“知识就是力量”。对这一命题理解正确的是

  A.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

  B.知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知识精英是历史的创造者

  D.知识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功的实践必 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 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 然是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题干的“知识”是指真理性认识,“力量”是对人的有用性,这就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杜会基本矛盾,B选项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选项属于唯心史观的观点。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D选项错误。

  5[.单选题]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找不到过沟的方法。恰好一位农夫走过来告诉他,不用翻书,直接跳过去就行了。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在水中。农夫说,不是那么跳的。说罢,农夫单脚起跳,一跃而过。秀才看了埋怨道:“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应该告诉我说跃,不应该说跳。”这说明

  A.书本知识是不可靠的

  B.农夫的话是不可信的

  C.直接经验是最可靠的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才是可靠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只有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对事物有比较完全的认识。其中,通过读书或者受教育等方法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题干中秀才只重视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忽视了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所以落在了水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能笼统地说哪个最可靠,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比较完全的认识,选项ABC表述错误。

  6[.单选题]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根源在于

  A.社会发展的客观必 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B.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

  C.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D.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在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 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7[.单选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于该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运动与静止、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选项ACD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8[.单选题]只看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因而没有看到隐藏其后的物质动因,并且从根本上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句话指出了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B.人本主义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C.进化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第二,只看到了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9[.单选题]从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角度出发,可以把社会意识区分为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C.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D.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构成。选项A是从意识的主体角度做的区分;选项B是从意识的层次角度做的区分;选项D是从意识的指向性角度做的区分;只有选项C是从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角度做的区分。

  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做题方便简洁

  10[.单选题]“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句话说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历史的前提;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人们首先得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其他活动。这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理论观点。

  11[.单选题]“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句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人类精神需要的产物

  C.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12[.单选题]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更为根本的矛盾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13[.单选题]“人的本质”这一概念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它力图从根本上回答“人是什么”或“什么是人”这一重大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

  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及作用。

  14[.单选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的大多数

  B.具有先进思想

  C.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体现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5[.单选题]“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句话表明

  A.历史人物的产生完全是一个自在的过程

  B.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 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C.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D.历史人物的出现是随意的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题干引言强调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必 然,是时代的产物。选项AD否认了历史人物出现的条件性,不符合题意。选项C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作用,也不符合题意。每一个时代一定会出现自己的杰出人物,这是必 然的。但杰出人物何时出现、以什么方式出现以及谁会成为杰出人物,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责编:lr0110

报考指南

  • 学历考试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外贸考试
  • 计算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