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冲刺备考阶段,复习出问题太正常不过了,怎么办?抓紧解决就行了!下面整理了五个常见问题,你遇到了没?看看对策,及时调整才是正道。
一、只有1个多月了,我感到畏惧、焦虑,应该怎么办?
其实,这种情况太正常了!!
大多数人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焦虑,他们觉得明天就像一个大口怪物,随时都会吞噬他们自己。又好像一汪深不见底的泥潭,里面说不定还有鳄鱼出没。然而,每天的计划却像一个拿着鞭子的监工,催着打着让他们往前走,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好像被“前后夹击”,结果焦虑就被莫名其妙的扩大了。
其次,一定要掌握一个基本原则:对于焦虑,宜细不宜粗。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允许焦虑,但一定要落到具体的事件,具体的学习进程上。例如,为什么这个知识点没有弄明白,这个单词我为什么背不下来?我应该如何找到一个适合的考研教室?等等。找到具体的问题,立刻想好解决方案,自己想不到的,就动用资源进行解决。
相反,如果你思考的东西是“学习怎么不会学”“考研是不是考不上”“人际关系怎么这么差”,你就会陷入泥潭和陷阱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你把局部的,可以解决的问题给泛化了,一个冰箱里面有一个烂西红柿,难道代表冰箱里面其他东西全坏了吗?如果你这样想,你不仅看不到自己拥有的闪光点,更重要的是你根本不可能做出努力。如果你觉得你只是某个点没有复习好,你会想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复习或者问我来解决,但是如果你觉得你“考不上了”,这个问题事实上是没有任何可靠的解决方法,你反而除了失望和放弃努力之外什么都不会做。
1、对学习的焦虑
对学习的焦虑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所有的考研焦虑的核心。所幸的是,这个问题也是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的。这个部分的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中慢慢讲清楚。
2、对未来的焦虑
这个问题其实根源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未来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会担忧自己的大未来,一担忧就会纠结。作为一个有焦虑症的人来说,我认为自己有强烈的这种症状。目前我给自己找到的一个办法是:先不要考虑大未来,而考虑小未来。小未来是什么?下一个星期,下一天的学习是否进行的好。看上去,思考大未来要比跟思考小未来来的更“高屋建瓴”。实际上完全不同,你对大未来是无法掌控的,那有太多的变数,你能控制的只有每一天你如何工作与生活。然而,你可以控制“小未来”来控制“大未来”,因为你每一天复习都成功了,知识点都巩固了,那么最后的结果当然也肯定是成功的。考研不神秘,也就是这么些知识,全部搞懂了。分数是飞不走的。难就难在,如何坚持自己,少犯错误,少浪费时间。
考研很重要,但是不一定意味着考不上你就无路可走。在你还在学校的时候,你会觉得1岁很重要,因为每一年代表一级。但当你岁数越大,这个1年的差距就越来越不重要,在正式的工作岗位里,一个岗位的同事相差5岁的很多。在工作之后,跳槽和再读研的也比比皆是。二战或N战同样如此,生活太长了,我们很多时候是因为生活得太短,见得太短,才会把这件事情看的如此重要,选择畏惧或逃避。其实回头看,不过像是人生的一个小的中继站而已。越过来,还有很多的好风光。
3、对心理,生活、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焦虑
这几种焦虑是互相交叉的,因为考研到了后期是心灵非常不集中的一个阶段。对于心理而言,由于长期的压力,人容易变得暴躁,易怒,心神不宁,健忘,易疲劳等。对于生活而言,如果是宿舍,会面临同宿舍人的问题:他们或许在找工作,不理解你的考研,甚至给你造成矛盾与麻烦。如果你独自出来住,会遇到更多问题,与朋友关系,与家人关系,独立生活,衣食住行,尤其是疾病。方方面面会让你非常头痛,你可以在大学问网上,找研友,谈谈心,舒缓心情。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讲三点:
1、不要给自己加太多的心理压力。不要给某些事件赋以出了这件事本身以外的特殊含义(例如考试前丢了手机就觉得考试完蛋的预兆)。也不要相信鬼神,星座,占卜,哪怕它短时间对你有利。不要交换太多跟考研无关的信息,某某人进了BAT,回来兴高采烈跟你说,一年税后20万,不要管他的,人生不是一场短跑,再说,他也跑不到你的赛道。
2、与人为善,多交朋友,但不勉强自己交朋友。内向的同学,一个人也能考完,我就是一个例子。其实我个人觉得晚期研友最好能够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与人无爱亦无嗔。”,你可以在大学问网上,找研友,他们跟你心情一样,也更能理解你,也可以在上面找到你报考老师的一些情况。毕竟,大家保持自己的一定距离,反而更能够互相扶持,而不是互相阻碍。
二、总感觉时间不够,怎么办?
原因在哪里?实际上,我们的并不是学一天,就有一天的收获,大部分时候,学习时间其实等于:剩余天数X平均学习小时数X学习效率。大多数人盯着前面,实际上后面两个才是大头。因此,愁时间不够,最好的办法就是改进细节,增加学习效率。
比如说,学习效率提高10%。这就意味着比原来多出10天时间,听上去似乎比较抽象?每个小时你是否会发呆、玩手机、无意义拖延十分钟以上的时间?你是否能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你是否有利用表格、图标增进你的思维清晰度和工作计划的能力?是否能够用比较快的速度找到你需要的学习资源?每天睡前是否会做一个温习,每阶段是否会对之前进行审视?是否能够定期寻找自己的复习痛点集中解决?如果能够做到,那么恭喜你,你又获得了比别人多十天的时间。
三、翻开书似乎都熟悉,关上书什么都不记得。这是为什么?(还有一种形式是,好像什么都懂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懂)
这是属于复习的不错的同学的经典而又经典的问题,属于复习的“高原反应”。
人对事物的理解会是一个难度渐深,时间渐长的曲线。吊诡之处在于,在最开始的时候理解最容易,而且理解最让人愉悦,不仅因为容易,还有征服新领地的新鲜感。但到了深层部分,难度提高,同时新鲜感也渐渐消退。一方面是艰难,一方面是倦怠,两项夹在一起,就使得人对于事物学习陷入了困境。大脑会本能的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惰性,让你感到难于进行下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思维框架过分依赖书籍,辅导材料建立的框架,或者建立了框架但是后期忘记了,脑海里没有索引。知识点杂乱的堆积在一起,好像一个瓶子里装满了花生,装是装满了,倒的时候倒不出来(尤其是论述题)。没有框架同样也是很多人不会答论述题的问题。
四、已经背熟了,但是想了解更多的知识,怎么办?
能问出这样的问题的同学,首先恭喜,你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优秀的境界。这涉及到深化拓展,如何看论文、学论文的问题。
先说,出了几本参考书之外书籍。之前出了二十本书的书单,人人都说多。其实不多,问题在哪里?很多人太习惯从头到尾读书了,没有意识到读书应该是有选择性的,最应该的就是带着目的去读书,与知识点相近的,已知的部分直接跳过,从中获得我需要的那部分即可。(当然这是应试,平常读书不要这样做)。具体看法,应该是先在概论书中找到知识重点,然后找出问题,通过阅读参考书加以深化,细化。
五、如何进行时间分配?
时间分配因人而异,但是有两点需要铭记:
1、永远要有计划,不能听着感觉走。人很容易成为感觉的从属,例如,我们都愿意做那些我们喜欢的,容易的科目,很少人会做一些难的,枯燥的科目。如果顺着感觉走,很容易就会“欺软怕硬”,长时间习惯了之后,就会觉得难点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无法解决。而容易的呢?迟早也会有一天走到难的地方,于是到了最后就寸步难行。
2、永远要平衡自己的进度。
现在我想说的是,永远不要偏科,偏科考研难度是极高的——因为越往上,分数越难!大部分高分的人,并不是某一门课上到140,而往往是各科比较均衡。这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太多的人总觉得某一科自己得心应手,又或者觉得政治、英语(尤其是政治)“绝不可能不过”,结果最终倒在这种毫无价值的门槛上,令人痛惜。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消防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土建职称房地产经纪人公路检测工程师建筑八大员注册建筑师二级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 城乡规划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环境影响评价土地登记代理公路造价师公路监理师化工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计量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