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健康管理师学考试大纲:第十四章 第4节
第十四章 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
第四节 老年人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
【相关阅读】2017健康管理师考试大纲|教材|二级大纲|三级大纲|职业标准比重
目 录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式下发生的,国务院[2013年35号]文《关于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超过3亿推算,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将十分繁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其实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老年和健康两个概念加以理解,在涉及老年健康问题的时候,有必要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进行讨论。
生命是一种持续改变的过程。一生中所经历的生理、心理、情绪、社会变迁之形式、速率及程度具有高度的个别性,且受到遗传、环境、饮食、健康及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
老化进程及其严重性虽因人而异,但仍有自然规律可循,而且是可以预期的。
(一)外形改变
衰老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外形的改变,主要为身高缩短、毛发白化、脱眉、牙齿松动,其主要是由于肌肉、筋膜、韧带的脱水、硬化、收缩所造成的。皮肤变薄失去弹性,比较干燥和脆弱,皮下脂肪减少,出现皱纹、皱褶、皮下垂,皮肤失去光彩。黑色素细胞的聚集,造成皮肤色素沉着,老年斑越来越多,尤其在身体的暴露部位。指甲生长缓慢且坚硬易碎,汗腺功能及数目减少,汗量分泌略少。
(二)心血管系统
由于血管与心脏瓣膜的硬化与纤维化,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当心脏承受额外负担时,会出现明显心跳不规则。由于血管硬化,导致血压上升。
(三)呼吸系统
由于肺泡的数目减少和失去弹性,加上肋软骨的钙化及胸部肌肉的变弱,导致呼气与吸气量减少。由于气体交换功能的降低及咳嗽反应,更易造成呼吸道的感染。
(四)消化系统
牙齿的脱落、牙结石及牙周炎是老年人常见现象。牙齿的脱落并非正常化的结果,如若口腔保健得当,牙齿可以与生理年龄同在。由于味蕾的萎缩,老年人味觉通常不甚灵敏,吸烟者更甚,味觉的改变可能增加过多的调味品,导致对健康的影响。
老年人的唾液量约为年轻时的1/3,唾液淀粉酶的减少,影响了淀粉的消化。食道、胃的活动减少,胃酸、胃蛋白酶、解脂酶及胰腺酶分泌减少,造成老年人消化不良。肝变得较小,导致储存能力及吸收效能减低,较易造成胆结石。肠发生部分萎缩,小肠壁吸收面的细胞减少,结肠蠕动能力下降,易造成便秘。
(五)泌尿生殖系统
70岁的老人,肾过滤血中垃圾能力相当于30岁时的一半,膀胱肌肉减弱,容量减少,导致尿频、尿急、夜尿现象,但可以通过加强盆腔肌肉的锻炼、生物学反馈、改善精神紧张状态及其它相关治疗可以得到改善。
大多数男性老人出现前列腺肥大,导致尿频,虽然大多数为良性,但有很大的危险性转为恶性,故需定期检查。
老年人由于性激素分泌减少,致性功能下降,女性在绝经后尤为明显,表现为性器官萎缩、阴道壁弹性下降、上皮变薄、阴道分泌物减少(尤其在性交时),因此在性交时有痛感。尽管如此,老年人仍不会失去性交或其他性行为的能力与兴趣。
(六)骨骼肌肉系统
驼背、关节肿大、肌肉松弛及身高缩减等展现了老年人骨骼肌肉系统方面的变化。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现象。通常在30岁之后,骨骼的矿物质的消失超过积累,尤以钙消失为多,女性更为明显(4倍于男性)。骨质疏松可以多年没有症状,直到医生诊断为骨折时才发现。脊柱、髋、腕是最常见的骨折部位。
治疗与预防骨质疏松的目标在于减少骨折,包括合适的钙摄入(推荐量为1200mg/日,停经后妇女为1500mg/日),增加锻炼,减少盐的摄入量,禁烟少饮酒,多吃高钙食品如牛奶、酸奶酪、鱼、绿色蔬菜、豆类等及雌激素的治疗。在这些治疗中,提倡在儿童和青年时代增加钙的摄入,对终生减低骨质疏松危险性是十分有效的。
(七)神经系统
由于心脑血管系统的问题会减少脑部的血液循环,而导致脑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功能的减退,通常变化极不明显,且进展缓慢。目前已确知神经细胞、脑部血流及代谢都有减少的现象,神经传导速率较缓慢,因此老年人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显得迟缓。运动感觉也减低,睡眠质量较低,常易自睡梦中惊醒。
(八)感觉器官
影响老年人生活的最大障碍是视力的改变。40岁以后眼球开始变黄并逐渐失去透明度,象征老化眼睛的老花眼、远视眼开始出现,导致大部分老年人须以眼镜来矫正视力。由于瞳孔括约肌的硬化及瞳孔的缩小,使其对光反应迟缓,尤其在光线不佳处看书更感困难。水晶体变黄,改变了老年人对颜色的辨认,尤其不易区分光波较短的颜色如蓝、绿及紫。发生青光眼和白内障的危险性增加。泪腺分泌的减少,使眼球出现干燥无神。在虹膜四周会产生部分或完整的白色不透明环——老年环。
听力的减退又是老年人的一个严重问题,65岁以上老人有13%患有老年性耳聋。味觉、嗅觉、触觉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低。
(九)内分泌系统
由于甲状腺的纤维化和细胞的浸润,结节增加,甲状腺分泌减少使得基础代谢率降低,而肾上腺功能的衰退更促使了甲状腺活动的降低。性腺分泌会因老年而降低。年老后胰腺中β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迟缓且不足,故老年人糖代谢能力下降,无糖尿病症的老年人常可发现较其他年龄组的人有较高的血糖值。
老化过程中伴随生理与社会的改变,必然发生心理之改变。社会的沉浮变迁,家庭的悲欢离合,个人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精神状态”这个中介因子对健康产生作用,也就是说老人的健康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共同维持的一种和谐状态。本节主要讨论维持健康的一些心理因素。
(一)性格
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性格并不会因老年化而发生巨大改变,老年人性格的变化常发生于对某些事件的反应上,如退休、丧偶、失去独子、收入减少及病残等。但没有一种性格类型普遍地适合于所有的老年人,据各国学者对老年人性格类型的研究,基本上可归结为以下几个类型:
1、快乐型。这类老人通常身体健康,长寿者较多,他们能顺应退休后的角色,热爱自身,热爱生活,常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渡过闲暇时间。
2、慈祥型。这类老人性情平和、胸怀宽广、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较好、很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精神生活充实,有利于心理生理健康。
3、自恨型。也有人称之为孤独型,这一型老人性格内向者居多,他们总是认为别人不愿和他们交流,因而处处孤独闭塞,很少向外表露自己,对一切事情持悲观态度,是一种典型的适应不良行为型。
4、暴躁性。这类老人性格外向、脾气急躁、时常为小事而与他人争吵,结果在性格上由于别人的“敬而远之”而使他们日益孤独和怪癖,情绪不稳,易患心血管类疾病,有损于身心健康。
5、猜疑型。亦可称作忧郁猜疑型,这类老人平时少与他人接触交往,对现状不满,郁郁寡欢,忌妒心重。猜疑心理的发展,是一种精神老化现象,由于老人感知能力衰退而引起对外界再认识的困难。
(二)记忆力和智力
记忆力会随年老而发生改变,老年期则近期内发生的事情记忆能力减退,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位老年人记得战时同队中所有战友的名字,却无法记得目前照顾他的护士。对于老年人智力变化研究显示,基本智力继续为此,语言的了解能力及演算能力并未改变,但对空间感及技能略有下降。老年型痴呆(Alzheimer’s)是脑组织进行性损害而招致的记忆和智力功能障碍。近年来,老年型痴呆在65~75岁间估计发生率为1/20,80岁以上1/5,这些数字还在上升。美国每年发病400余万,死亡超过10万。
(三)学习能力
虽然学习能力不会因年老而有太大的改变,但某些因素确实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如学习动机、注意力、记忆力、脑部讯息传导的迟缓、器官缺陷及疾病等。在学习过程的初期阶段,老年人可能比年轻人有较多的困难,但渡过这一过程,老年人即可跟上年轻人的步调。
人类的老化是极复杂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尽管有各种衰退或失落经历,大多数老年人仍能作令人赞赏的调适,且对一些改变作必要的调整。
(四)老年人的社会心理
1、社会环境
社会地位上的落差,常对心理产生负值的作用。在一些发达国家,老人的精神生活很空虚,他们一旦退休后,就变得毫无价值,家庭成员的小型化,使老人得不到照顾,在外也难得到社会的尊重。强烈的压抑感和孤独感使许多老人精神忧郁、悲观厌世。日本就是目前老人自杀率较高的一个国家。法国对老人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老人晚年最害怕“孤独”。美国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有4~6%的老人患忧郁症。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老人的群体生活习惯较强,加上我们传统伦理上的尊老爱幼,使得老人在退休后,不像西方老人那样有一种被社会和人们遗忘的凄凉感。但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一些大中城市已出现大家庭向小家庭过渡的情况,老人的社会地位正面临挑战,这种挑战也可使他们的健康问题带来一些困难。
心身医学研究证明,老年人的整个健康水平直接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是老人所渴求的,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2、经济环境
经济收入的高低对老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直接发生作用。本世纪以来,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根本原因是生产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物质文明。而这种发展对老人的健康作用又具有其两面性,一是经济的发展为老人提供更好的卫生资源,如先进的医疗设备、充足的医生、适宜的休息娱乐场所、丰富的食品、有效的药物;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产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起到了破坏作用,一些“工业性疾病”、“都市病”、“现代文明病”也应运而生,这些因素对健康的威胁作用常有一段时间的积蓄,而当其表现出来时,老年人则成为最主要的受害者。
解放以来,我国的退休老人生活基本上是有保障的,近几年来,随着物价的上涨,不少老人颇感适应生活困难,1987年,全国总工会对4万名退休职工抽样调查表明,其月均收入为85元,实际生活费用是56.43元,远远低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75.8元的生活费用。这种经济上的低收入,必然会在老年人的心理上投下阴影,并由此可能产生偏异心理和偏异行为,心理上感到压抑,这种心理状态常会扰乱身体各器官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导致一系列身心性或是器质性疾病。因此,正确认识经济因素对老人的作用,指导正常消费,克服一些角色冲突,是社会解决老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3、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类最密切的精神接触的场所。因此,家庭是老人物质生活的中心,也是精神依托的对象。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全球战略》一书中指出:“健康首先是从家庭、学校和工厂开始的,……”。
居室条件对老人健康影响是比较直接的。居室卫生条件,如采光、通风、潮湿等因素和呼吸道疾病、虫媒传染病和皮肤病的传播关系极为密切。
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家庭巩固程度的外化表现。家庭和睦,子女尊敬老人,在这种家庭中,老人经常感受到良性刺激,能充分调动机体内在的能力,有利于健康。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丧偶问题,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无配偶者高达45.9%,丧偶老人一般都有某种心理损失感,这对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丧偶使家庭生活环境发生急剧改变,这时,缺乏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的老人常性格趋向怪癖,在精神和生活上都有一种孤独和压抑感,到一定程度则可导致严重疾病或死亡。因此,丧偶老人的心理状态及其保护机制的研究,是老年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除了上述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以外,个人因素、团体压力等都和老人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作为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这些因素对老人健康的影响,还要懂得寻找合适的途径,以调适老人的健康状况。
病人临终过程划分为五个心理阶段:不承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死亡来临。尽管并非所有的临终病人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的病人在临终前情绪始终表现十分宁静,直至告别人生;有的是否认––接受––再否认,直至最后接受,但仍然有助于医生帮助病人渡过人生的最后日子,能以理解和鼓励的态度,坦诚地与病人交谈满足其心理需要,使他冷静地对待和承受自身面临的死亡。临终前心理活动五个阶段如下:
1.不承认阶段
当病人知道死亡临近时极为震惊,思想极度混乱而无法接受事实,认为“这不是真的”,这是一种普遍心理状态。这时病人往往封闭自己,拒绝谈论自己的病情,怀疑医院里的一切工作的真实性。
2.愤怒阶段
愤怒是临终病人第二个最常见反应。感到“为什么是我?”、“不公正”、“不理解”并对朋友、亲属、医师或其他人怀有敌意,表现躁动不已,愤怒。
3.讨价还价阶段
表面上表现自我克制,心底里仍对生命抱有希望,如果我有可能活下来,我一定……。这一阶段病人希望能延长寿命,延缓死亡,为了完成未了的心愿,如子女的婚事、未了的事业等。
4.沮丧阶段
感到这是真的,严重情况使他无法否认,感到万事俱灰,整天感叹人生之不幸,有些人则成天哭泣、暗自伤神,这是病人感到内疚,也是常见的,因为病人感到对亲属还有未了的责任。
5.接受阶段
病人接受死亡的现实,不再妄想,此时感到非常疲劳与软弱,需要保持安宁,清醒期变短,次数减少。病人虽接受事实,但仍感痛苦、悲伤和无可奈何,成天愁眉不展、消极。大多数人不想看到亲属和朋友,不喜欢交谈,准备在长途旅行中作最后休息。死亡通常发生在很平静地和无痛苦地离开这个世界。
(一)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hospic care)是指由社会各界(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人员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组成的机构为晚期病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支持和照护,其不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重,而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不同,前者不采取任何方法(包括药物)促使病人摆脱病痛的折磨而“愉快地”死去,然而两者也有相同之处,即尽量减轻病人痛苦,让其庄严地死去。
临终关怀主要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等角度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照护。生理学角度的临终关怀,包括了解和协助病人解决各种生理需要、控制疼痛等症状,尽最大可能使病人处于舒适状态,如使用麻醉性止痛剂和采取松弛、娱乐等非药物方法控制疼痛,以及营养保证、排泄控制、缓解呼吸困难、皮肤护理等其他满足病人生理需要的照护措施。心理学角度的临终关怀,包括了解和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并予以心理支持,用各种切实有效的办法使病人正视现实,摆脱恐惧。生命伦理学角度的临终关怀则偏重于指导医护人员及临终病人个人认识生命价值及其弥留之际生存的社会意义,使病人至死保持人的尊严。对家属的照护为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给予安抚鼓励、指导参与病人护理、协助解决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难题,并在病人去世后做好积极的居丧照护。
对临终病人的医疗和护理有着特殊的道德要求。临终病人的痛苦是双重的,一方面临终病人由于疼痛或其他症状造成肉体上的负担增加,另一方面也因面临死亡的不安和孤独,还担心与亲属的永别以及不能丢下未尽的事业等,承受着极大的精神痛苦。因此极需医务人员提供人道的、富有同情心的医疗与护理。
临终病人医护的基本原则有二,一是以满腔热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患者,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临终关怀与安抚;二是努力控制病人症状和减轻病人痛苦。
近二三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长足的发展。在西方古代的临终关怀可追溯到中世纪的西欧修道院为重病频死的朝圣者、旅游者提供的照护。现代的临终关怀运动则始于1967年桑德斯(Saunders)博士在英国创办的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世界上已建立或正在筹建临终关怀机构或其他类似组织的国家和地区有40余个。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伦理学界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展开的对安乐死的讨论,引起对死亡关注,在一些有志于临终关怀事业的学者、专家、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正在兴起。1988年10月在上海市南汇县创建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同年10月在天津建立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临终关怀服务在我国台湾省和香港地区也有相当发展。我国已跻身于世界临终关怀研究和实践。
(二)死亡教育
生命的死亡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也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当人们步入老年期以后,面临的是走向人生的终极——死亡。迄今为止,对“生”的问题研究得较多,而对“死”则知之甚少,由此,人们对死亡这一神秘的字眼充满了恐惧。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任务就是对老人乃至全社会进行有关死亡的教育,让人们能正确地对待死亡。当今医学科学的高度发展,使得一些垂死的病人可能在医疗器械系统的支持下长期维持其植物性生命的存在;也有一些绝症病人,人们也往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把死马当成活马医,以祈求奇迹的出现,致使造成国家和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也使这些病人长期处于疼痛和苦难的折磨中苟延残喘。今天,传统的生死观正日益受到冲击,一些专家和学者已经提出“安乐死”这一很严肃的生死观问题,指出“安乐死”是标志着人类文明和进步,是帮助某些病人(该病确实不可逆转)结束痛苦的死亡过程的最根本的人道主义。
人们都明白,“人生自古谁无死”的道理,但人们忌讳提到“死”的问题,仿佛提到“死”,就是对人生持悲观态度,会妨碍人去追求生之欢乐,这都是错误的态度。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提出生命有尽,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个人的局限性,易于保持自知之明,思考怎样去度过自己的岁月,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死”的思考,实际上是对“整个人生观”的思考。
一般说来,人们对于不理解的事物和一般无法控制的事物,必然怀有一种恐惧心理,死亡就是这样。在战争年代,子弹、饥饿、灾荒常使人感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而今天,医学的发展已使得许多临近死亡的人绝处逢生。因此,死亡过程就变成一种陌生而神秘的过程,“死亡”就成为忌讳提及的话题,许多人缺乏对死亡的精神准备,也不了解死亡的有关知识。其实,死亡作为人生的终点,是一个人的自然过程终结,是一个可以意识的过程。美国卡顿堡顿在《临终老年病人的精神生活》一文中指出,接近死亡的人,其精神和智力状态并不都是混乱的,他对这组被调查的老年病人的结果是,仅3%的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22%的人有一定意识,20%的人处于清醒与混乱之间,而49%的人直到死亡前一直是很清醒的。例如,发明家爱迪生临终前凝视窗外,轻轻地说,“那里非常美的”,就平静地死了。名医亨利格林,在临死前进行了最后的自我诊断,当他数完最后一次心跳时,说了声“停了”,平静地告别了人生。所以,死亡并不是神秘、可怕的,它只不过是生命现象,活动的停止而已。
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曾经都幻想过能寻求到一种长生不老之术,或是返老还童的妙药灵丹,但事实无情地证实,这只不过是天方夜谭。这并不是说,人类对死亡就一筹莫展,老年人应该尽各种生命力量来抗衰老,延缓衰老,调节好自己,和死亡作斗争。
1.克服怯懦思想。目前,在老年人中,自杀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自杀的本身就是怯懦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比死更有意义。
2.正确地对待疾病。疾病是人类的敌人,它危及人的生存。和疾病做斗争,某种意义上是和死亡作斗争。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强化人的免疫功能,乐观的态度、充足的信心是战胜疾病的良药。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任何人都不是为了等待死亡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此,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关键。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才构成了人生的意义。
4.心理上对死亡作好充分准备。这对于临终前的老人是非常重要的,老人要尽量使自己剩余的时间过得有意义。
要做到很安定地对待死亡,从心理上战胜死亡,并不是容易的事。这需要健康教育者很好地在老人中间开展死亡教育,培养老人成熟、健康的心理品质,也需要其自身完善的个性。
(一)老年人保健行动的准则
1.在制定广泛的社会政策和规划时,必须强调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在考虑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时必须以社区为基础,而不是从单个老年人的角度考虑。
2.所有的行动必须是多部门协调并考虑到生物、物理、社会、精神、经济和环境对健康的作用。为确保成功,必须在各级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宗教组织、私人部门之间建立和发展伙伴关系。各部门的政策必须协调一致。
3.政策制定及其实施中必须强调伦理问题,包括平等地获得保健和服务以及平等地分配资源;行动计划必须有利于促进家庭团结和家庭几代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在立法、政策和规划等方面必须认识到在最老和最衰弱无助的老年人中,老年妇女占多数,她们是需要照顾的主体。
4.在财政预算上,必须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置于同等位置考虑。
5.开展老年问题的教育和培训,包括高龄人群增强自我保护和互相帮助的能力以及培养与教育后辈的能力;对专职、兼职的保健和社会志愿者进行老年医学方面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增加在家庭护理的实践能力。
6.加强老年保健的研究,包括发展规划设计、评价、干预模式、传播的实践和政策。建立老年保健的数据库以利于监测和效果评价,并强调在科学研究中应注重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并强调应用性的研究。
(二)老年人保健的目标
1.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2.确保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适用、可获得的和负担得起的服务,包括促进实现个人健康潜力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服务;
3.提高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以及他们的赡养者在治疗、保健和康复方面的潜力;
4.确保每位老年人都有权利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促进平等拥有达到理想健康状况所必需的资源;
5.提供能改善生活质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老年人保健的措施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老年教育是当代社会用以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一个有效手段。老年教育有利于促使老人参加社会活动,使其生活更有意义,在心理精神状况方面得到愉悦,加强老年人体力因素,另一方面鼓励老年人参加社会发展,强化老年人智力因素。健康教育是老年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关注老年人问题的政策制订及规划实施方面特别要把重点放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在为各级卫生工作人员开设的课程中要强调老年人保健,特别是要重视开发有利于老年人维持生产力及参与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技能,开办戒烟培训班或保健和维护健康的自我管理学习班,并使老年人获得适当锻炼的机会。这也需要不同部门间的合作以及地方政府和社区的积极参与。
老年期是人生中最有意义、身心最愉快、经验与成果以及知识积累最为丰盛时期,但是这些心理资源常常被一些意外、疾病和低收入所影响。老年人中,精神病的患病率偏高,一是因为上述的一些危机事件的打击所产生的恐惧感,二是因老化而导致脑组织功能出现的不正常情况。因此,注意老人的心理调适,让老人能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美国心理卫生协会提出的保持身心健康的七条建议,是有借鉴价值的。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自己在事业和生活上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达到预期的目标,心情自然会愉快。
(2)对他人期望值不能要求过高。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一旦不能达到,则心理落差过大,易对身心造成伤害。
(3)善于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人在愤怒时,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能制怒,并能很好地疏泄是很有益处的。
(4)心胸开阔。即不必事事计较,能开怀大度,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5)暂时回避。遇到困难,碰到挫折时,可暂时放下,去做喜欢做的事。
(6)找人倾吐烦恼。当烦恼时向亲友、同事倾吐,心理上有一种释放感。
(7)乐于为别人做些事。这对于老人尤为重要,通过为别人服务,能忘却烦恼,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2.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服务
为老年人提供管理完善和持久的、使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适用、可获得的和负担得起得服务。除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传统目标外,应将重点放在通过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维护和改善健康方面,包括促进实现个人健康潜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服务。因此,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老年病研究中心、老年专科医院、老年家庭病床、老年心理咨询等以家庭为基础的保健,使老年人能就近就医,是促进老年健康的一个有力的社会措施。为了促进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包括精神障碍者的康复及重新回归社会,应鼓励社区和单位更多地参与卫生保健,尤其要发挥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及其赡养者在康复和保健方面的潜力。
对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癌症患者,重点是通过适宜的支持和姑息疗法,包括监测和控制疼痛,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3.老年人健康的家庭调适
一个和睦欢乐的家庭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健全的家庭功能有益于老年人健康。“合家欢、老人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般说来,老人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增多,和他的第二代、第三代人接触的时间也就增多,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增进老人情感,对防止心理衰老很有好处。
对于丧偶的老人,健康教育者则应让其子女懂得,应该更多地关心老人的生活,支持老人的正当要求和需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丧偶后,老人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寻找一种新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可补偿丧偶后的心理失落感。因此,再婚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有调查表明,老人丧偶后,有人表现为整日精神不振、身体消瘦、衰老加快,甚至少数女性老人因伤感过度,而过早结束了生命;而再婚后的老人一般则表现为终日欢声笑语,人也因此而越发年轻。
4.提供改善生活质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制订发展计划和决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老人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需求,重点应放在创造并保持能提高老年人(特别患有慢性病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努力改善工作和生活质量,使其安全、令人振奋、使人满意、赏心悦目;改变社会态度,以确保老年人与社会上其他人融洽。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为老年人兴办老人公寓、养老院、老人娱乐中心、体育活动中心,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各种方便,这样可使老人享受集体生活的欢乐,驱除老年孤寂,都是具有增进老人健康的功能。
热点推荐:
2017年健康管理师报名时间_入口|健康管理师考试报名条件|报名材料|报名流程
2017健康管理师考试报名鉴定备考专题|考试时间|考试题型|考试内容|职业标准
小编推荐:
2017年健康管理师报考指南|职业前景|考试流程|培训对象|职业意义|工作内容
2017年健康管理师成绩查询时间_入口|证书样本|证书颁发时间|考试教材|大纲
对健康管理师还有相关疑问的,不妨立即拨打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525-585 或直接点击 快速联系通道 ,在线专家会第一时间为您服务!
下一篇:健康管理师三级考试大纲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消防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土建职称公路检测工程师建筑八大员注册建筑师二级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 城乡规划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环境影响评价土地登记代理公路造价师公路监理师化工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计量工程师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卫生资格考试卫生高级职称护士资格证初级护师主管护师住院医师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医师中西医助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内科主治医师外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治儿科主治医师妇产科医师西药士/师中药士/师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医学理论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