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本章配套练习:
第九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为带菌者及病人。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且带菌者不易被发现,故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远比病人重要。
2.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流脑普遍易感,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患病者罕见。
4.流行特征 主要流行于冬、春季;平均每隔10年左右有一次流行高峰,这是由于相隔一定时间后人群免疫力下降,新的易感者逐渐累积之故。
二、临床表现
(一)普通型 最常见
1.上呼吸道感染期
2.败血症期 ①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全身关节疼痛,食欲减退等毒血症状;②出现皮肤黏膜的瘀点或瘀斑,大小不一。
3.脑膜炎期 败血症期的毒血症状及体征仍持续存在,高热不退,出现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频繁、烦躁不安、颈项强直,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脑膜刺激征阳性;病人意识淡漠、嗜睡,严重者可有谵妄、昏迷,呼吸和循环衰竭。
(二)暴发型
本型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儿童多见,病死率高。可分为3型:
1.休克型 起病急骤,其主要特点为循环衰竭及遍布全身的大量出血性皮疹,同时伴有高热、头痛、呕吐、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也可出现惊厥。脑膜刺激征缺如,脑脊液可能正常。
2.脑膜脑炎型 以脑实质损害的临床表现为主,病人除有高热、瘀斑外,还可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脑水肿、脑疝的临床表现,常死于呼吸衰竭。
3.混合型 兼有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病死率极高。
例:9岁,学生。1日前因突起高热、剧烈头痛、恶心伴非喷射性呕吐1次入院。体检:神清,全身皮肤散在淤点、淤斑,颈项抵抗。心率120次/分,两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化验检查:血白细胞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89%。淋巴细胞5%,单核细胞6%。最可能的诊断是
A.伤寒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结核性脑膜炎
D.流行性乙型脑炎
E.病毒性脑炎
『正确答案』B
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患者皮肤瘀点的主要病理基础是
A.血管脆性增强
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C.血小板减少
D.小血管炎致局部坏死及栓塞
E.凝血功能障碍
『正确答案』D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脑脊液外观混浊或脓样;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增高;蛋白质含量明显升高,而糖含量明显下降。
2.细菌学检查 可采用皮肤瘀点(或脑脊液离心沉淀物)涂片检查、血或脑脊液细菌培养,检出脑膜炎球菌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3.免疫学检测 目前,临床常用抗原检测方法检测脑脊液中的抗原,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近年来开展的流脑快速诊断方法。
四、治疗原则
保持脑脊液中有效的药物浓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1.普通型 重点是进行病原治疗,常用抗菌药物为青霉素G、头孢菌素类、磺胺药、氯霉素等;其次是对症治疗。
2.暴发型 病原治疗的抗菌药物同普通型,以青霉素为主;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抗休克治疗;抗DIC治疗;应用脱水剂消除脑水肿;针对呼吸衰竭、高热、惊厥,应给予相应积极处理。
五、护理措施
对症护理 ①发热的护理: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②头痛的护理:头痛较重者可按医嘱给予止痛药或进行脱水治疗。③皮疹的护理:对有大片瘀斑的皮肤应注意保护,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并应防止尿液、粪便浸渍;也可用海绵垫、气垫等保护,尽量不使其发生破溃;皮疹发生破溃后,小面积者涂以抗生素软膏,大面积者用消毒纱布外敷,防止继发感染。如有继发感染者给以定时换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考点
1.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
2.败血症期 ①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全身关节疼痛,食欲减退等毒血症状;②出现皮肤黏膜的瘀点或瘀斑,大小不一。
3.常用抗菌药物为青霉素G。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卫生资格考试卫生高级职称护士资格证初级护师主管护师住院医师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医师中西医助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内科主治医师外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治儿科主治医师妇产科医师西药士/师中药士/师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医学理论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