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配套练习:2020年初级护师内科护理学练习: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基本原理是胃、十二指肠局部黏膜损害因素和黏膜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发病原因。
2.胃酸和胃蛋白酶:在损害因素中,胃蛋白酶的蛋白水解作用和胃酸都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袭作用,胃酸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3.粗糙和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可引起黏膜的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
4.非甾体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与溃疡的形成和再活动有关。
5.持久和过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精神因素。
6.吸烟可增加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的发病率,同时可以影响溃疡的愈合。
7.研究发现,GU和DU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O型血型者比其他血型患DU的发病率高达1.4倍。
二、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病程以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为特点。
1.症状
(1)上腹痛为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其疼痛性质、部位、疼痛时间、持续时间等依溃疡部位的不同而有其特殊性见表。
(2)全身症状可表现为失眠、多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可有消瘦、贫血等症状。
2.体征缓解期多无明显体征,发作时可有上腹部局限性压痛点。
|
GU胃溃疡 |
DU |
疼痛性质 |
烧灼或痉挛感 |
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或仅有饥饿样不适感 |
疼痛部位 |
剑突下正中或稍偏左 |
上腹正中或稍偏右 |
疼痛发作时间 |
进食后30~60分钟,疼痛较少发生于夜晚 |
进餐后1~3小时,也常发生在午夜至凌晨 |
疼痛持续时间 |
1~2小时 |
饭后2~4小时,到下次进餐后为止 |
一般规律 |
进食—疼痛—缓解 |
疼痛—进食—缓解 |
3.并发症
(1)出血:最常见,其中以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较为多见。出血是由于溃疡侵蚀周围血管所致。
(2)穿孔:最严重。腹部检查可见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幽门梗阻:临床上表现为上腹持续性胀痛、嗳气、反酸,且餐后加重,呕吐大量呈酸腐味的宿食。
(4)癌变:十二指肠溃疡极少发生癌变。胃溃疡发生癌变的几率在1%以下。
三、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首选检查。
2.X线钡餐检查 发现龛影是诊断溃疡的直接证据,对溃疡有确诊价值。
3.幽门螺杆菌检查 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规检查的项目。
4.胃液分析 胃溃疡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分泌过多(壁细胞增多、迷走神经亢进)。
5.大便隐血试验 活动期消化性溃疡常有少量渗血,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但应注意排除假阳性。
四、治疗原则
1.首先给予根除Hp治疗质子泵阻滞剂或胶体铋剂和两种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三联治疗,可使Hp根除率可达80%以上。
2.抑制胃内酸度的药物
(1)H2受体拮抗剂:能阻止组胺与H2受体相结合,使壁细胞分泌胃酸减少。常用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
(2)质子泵阻滞剂:以奥美拉唑为代表,是目前最强的胃酸分泌抑制剂。常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3)制酸剂:使胃内酸度降低,常用药物有氢氧化铝、碳酸氢钠、铝碳酸镁等。
3.保护黏膜的药物
(1)枸橼酸铋钾:可形成一层防止酸和胃蛋白酶侵袭的保护屏障。此外,还具有抗幽门螺杆菌。
(2)硫糖铝:是一种硫酸化蔗糖的氢氧化铝盐,可与溃疡面上带正电荷的渗出蛋白质相结合,它还可能刺激局部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对黏膜起保护作用。
(3)前列腺素类药物:如米索前列醇,也具有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的作用。因价格昂贵,不作为治疗首选的药物。
4.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穿孔、幽门梗阻、大量出血和恶性溃疡等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病人。
五、护理措施
1.注意病情观察,观察病人疼痛的特点。
2.病情较重的活动性溃疡病人或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病人应卧床休息。
3.嘱病人定时进餐,少量多餐。进餐时应细嚼慢咽。
4.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如抗酸药应在餐后1小时及睡前服用,避免与牛奶同时服用;抗胆碱能药及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应在餐前1小时及睡前1小时服用。用药期间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的配伍禁忌。
消化性溃疡重点总结
1.致病菌:幽门螺杆菌感染。
2.DU、GU疼痛规律:疼痛-进食-缓解;进食-疼痛-缓解。
3.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4.主要检查: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5.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已知的抑制胃酸分泌最强的药物,奥美拉唑(洛赛克)。
6.护理:少食多餐,每天5~6餐。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卫生资格考试卫生高级职称护士资格证初级护师主管护师住院医师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医师中西医助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内科主治医师外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治儿科主治医师妇产科医师西药士/师中药士/师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医学理论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