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
急性肾衰竭概述
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或数日)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尿素氮和肌酐迅速升高,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尿毒症症状。
短时间迅速恶化
肾前性--肾缺血因素
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1.急性血容量不足
(1)消化道失液:如呕吐腹泻。
(2)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休克和血容量不足,肾严重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变性及坏死是常见急性肾衰竭的原因。
肾前性本质--肾缺血因素
(3)皮肤大量失液:中暑及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血容量。
(4)第三间隙失液:如大面积烧伤、腹膜炎、坏死性胰腺炎,大量液体进入第三间隙,引起严重血容量不足,导致肾衰竭。
(5)过度利尿:利尿可引起失水失盐。过度放腹水。
肾前性本质--肾缺血因素
心血管疾病
(1)充血性心力衰竭。
(2)急性心肌梗死
(3)心包填塞:此时体循环淤血严重影响心排血量。
(4)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
(5)大面积肺梗死。
(6)严重心律失常。
心排血量不足---肾缺血
肾性急性肾衰竭
1.急性肾小管坏死
2.急性肾毒性物质
(1)抗生素
(2)造影剂:包括各种含碘造影剂。
(3)重金属盐类:如汞、铅、铀、金、铂、铬、砷、磷等。
(4)工业毒物:如氰化物、甲醇、四氯化碳、甘油、杀虫剂、除草剂等。
(5)生物毒:如蛇毒、蜂毒、斑蝥毒、鱼胆毒等。
(6)其他:环孢素、大剂量静点甘露醇等。
3.肾小球疾病 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血清病等。
4.急性间质性肾炎
5.肾血管性疾患 如肾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腹主动脉瘤、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1.输尿管结石
2.尿道梗阻 见于结石狭窄后尿道瓣膜。
3.膀胱颈梗阻
4.前列腺增生肥大和肿瘤
5.膀胱肿瘤或膀胱内积血块
6.妇科疾患 盆腔肿瘤压迫
7.神经源性膀胱
本质:尿路阻塞
临床表现
少尿期
(1)少尿或无尿:一般持续1~2周。
每日尿量持续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尿色深而混浊,尿内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及其碎片和颗粒管型。尿比重常为1.010~1.015。
成人正常:1.015 ~1.025
少尿低比重尿
临床表现:少尿期
(2)进行性氮质血症:
血肌酐绝对值每日升高44.2μmol/L,或在24~72小时内血肌酐相对值增加25%~100%。在创伤、高热等情况时,血尿素氮、肌酐、钾和有机酸的浓度增长较迅速。
血肌酐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表现为水过多,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心衰、肺水肿或脑水肿;心力衰竭是本病的主要死因之一。
高钾血症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重者心室颤动、心跳骤停;高血钾症是急性肾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起病第一周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代谢性酸中毒;高磷、低钙、低钠、低氯血症。
(4)其他表现:
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包炎等心血管表现;
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消化症状甚至消化道出血;
常伴有肺部、尿路感染,以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衰竭。
2.多尿期
尿量增加的速度较快,经5~7日左右达到多尿高峰,甚至每日尿量可达3000~5000ml或更多,是肾功能开始恢复的标志。多尿期血尿素氮、肌酐等随尿量增多而逐渐下降,尿毒症症状也随之好转。此期仍易发生感染、心血管并发症和上消化道出血等。此期持续1~3周。
3.恢复期
病人尿量正常,病情稳定,各项化验指标平稳。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①轻至中度贫血,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②血尿素氮和肌酐:无并发症时,每日血尿素氮约上升3.6~7.1mmol/L、血肌酐约上升44.2~88.4μmol/L;在高分解状态时,每日血肌酐可升高176.8μmol/L或以上。
③电解质:血清钾升高>5.5mmol/L。血清钠正常或偏低,血清钙降低,血清磷升高。
④血pH:低于7.35。
磷钾高,钠钙低
2.尿液检查
①尿量:少尿型,每日尿量在400ml以下。
②尿常规:外观浑浊,尿色深;尿比重低且固定,在1.015以下;尿沉渣镜检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及少许红细胞、白细胞等。
③尿渗透浓度与血渗透浓度之比:低于1:1。
④尿肌酐与血肌酐之比:常低于10。⑤尿钠:增高。
⑥肾衰指数:常大于2。
(尿钠*血肌酐)/尿肌酐
正常值:1以下
治疗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
2.少尿期 保持液体平衡,一般采用“量出为入”的原则,每日进水量为一天液体总排出量加500ml。予以高糖、适量脂肪及限制蛋白饮食;注重钾平衡、纠正酸中毒、积极控制感染。
3.多尿期 最初1~2天仍按少尿期的治疗原则处理。尿量明显增多后注重水及电解质的监测,尤其是钾的平衡。
4.恢复期的治疗 除继续病因治疗外,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重营养,避免使用损害肾脏的药物。
护理问题
1.体液过多 与急性肾衰竭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水分控制不严有关。
2.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营养的摄入不足及透析等原因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饮食限制限制蛋白质摄入、机体抵抗力低下及透析有关。
4.潜在并发症 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血压脑病、急性左心衰竭、心律失常、DIC、多脏器功能衰竭。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2.饮食护理
(1)限制蛋白质摄入,可给予高生物效价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禽、蛋、奶类)饮食,每日每千克体重0.8g;接受透析的病人给予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摄入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0~1.2g。
优质低蛋白
(2)保证热量供给:
低蛋白饮食的病人需注意提供足够的热量,以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保持机体的正氮平衡。热量供给一般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35~145kJ,主要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给。为摄入足够的热量,可食用植物油和糖,并注意供给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和叶酸的食物。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3)维持水平衡:
少尿期应严格计算24小时的出入液量,按照“量出为入”的原则补充入液量。
(4)减少钾的摄入:尽量避免食用含钾多的食物,如白菜、萝卜、榨菜、橘子、香蕉、梨、桃、葡萄、西瓜等。
3.病情观察
①严格记录病人24小时的液体出入量,入量包括饮水量、补液量、食物所含水量等,出量包括尿量、呕吐物、粪便、透析的超滤液量等。
②定期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
③观察水肿的情况,包括水肿的分布、部位、特点、程度及消长等,定期测量病人的体重、腹围,观察病人有无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水中毒或稀释性低钠血症的症状。
④观察病人有无出现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胆道、血液等部位感染的征象。
⑤配合医生做好肾功能各项指标和血钠、血钾、血钙、血磷,血pH等变化的观察,并进行心电监护以及早发现高钾血症。
⑥监测重要器官的功能情况,如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心衰,肺梗死,高血压脑病等表现。
4.用药护理
发生高血钾时配合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①立即建立血管输液通道。
②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100~200ml,尤其适用于伴代谢性酸中毒者;或缓慢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以拮抗钾离子对心肌及其他组织的毒性作用;或静滴25%葡萄糖300ml+胰岛素15U,以促进糖原合成,使钾离子转入细胞内。
③钠型离子交换树脂20~30g加入25%山梨醇100~200ml作高位保留灌肠。
5.防治感染
常见呼吸道、尿路、血液、胆道、皮肤等部位的感染。
①尽量将病人安置在单人房间,做好病室的清洁消毒,减少探视人员和时间。
②注意无菌操作,透析的各个环节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置管处每日严格按无菌原则进行换药。需留置尿管的病人应加强消毒、定期更换尿管和进行尿液检查。
③协助卧床病人定期翻身,防止压疮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协助做好口腔护理。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讲述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过程和早期透析治疗的重要性,以减轻其不安和恐惧的心理,指导病人保持乐观情绪,配合治疗和护理。
2.告知病人与家属有关的家庭护理知识,①恢复期病人应加强营养,注意合理膳食,如勿食过咸和含钾高的食物,增强体质,适当锻炼;②注意个人清洁卫生,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受潮,注意预防呼吸道、皮肤感染;③不使用对肾功能有害的药物,尽量避免行使用大剂量造影剂的X线检查;④避免妊娠、手术、外伤等;⑤定期门诊随访,监测肾功能、尿量等。
重点小结
1.病因:
肾前性(心脏原因;血液丢失;体液丢失)
肾性(肾小管损伤为主,药物、毒物)
肾后性(尿路堵塞)
2.临床表现(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少尿期:①少尿(400)低比重尿②血肌酐绝对值每日升高44.2μmol/L③高血钾症是急性肾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起病第一周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多尿期:肾功能开始恢复的标志。
3.护理、治疗:
量出为入(出量+500)
优质蛋白低钾饮食
高钾处理
(10%葡萄糖酸钙;葡萄糖+胰岛素;5%碳酸氢钠)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卫生资格考试卫生高级职称护士资格证初级护师主管护师住院医师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医师中西医助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内科主治医师外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治儿科主治医师妇产科医师西药士/师中药士/师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医学理论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