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 ),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A.>30 B.>45 C.≥30 D.>45
2.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 )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A.生产车间边界 B.生产车间中心点 C.污染源中心点 D.污染源排放边界
3.下列关于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我国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级别对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类别
B.目前,我国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级别不一定对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类别
C.环境质量一般分类别,环境功能区一般分等级 D.一般情况下,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没有低功能区严格
4.某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1类区,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2 dB(A),此建设项目声环境评价应按( )开展工作。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一级或二级评价 D.三级评价
5.对于工业噪声,一般以( )为评价量。
A.等效连续A声级 B.A声级 C.声功率级 D.A计权声功率
6.对于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进行环境噪声测量要求距离墙面和其他反射面至少1m,距离约( )处,距地面( )高。
A.5 m,2 m B.3.5 m,1.2 m C.1.5 m,1.2~1.5 m D.5 m,1~2 m
7.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多个呈现点声源性质的情况下,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点布置在( ),靠近声源测量点密度应( )距离声源源点的测点密度。
A.整个评价范围高于 B.声源周围高于 C.整个评价范围低于 D. 声源周围低于
8.对较为特殊的噪声源应同时测量声级的( )。
A.声压和声级 B.声功率级和声压 C.频率特性和声级 D.频率特性和声功率级
9.在环境噪声评价量中“WECPNL”符号表示( )
A.等效连续A声级 B.A计权声功率级 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D.声功率级
10.下列关于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B.受建设项目影响的人口数量
C.噪声源的种类及声级 D.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
11.下列关于二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内容要求说法正确的是( )。
A.声环境质量现状以实测为主,可适当利用当地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
B.噪声现状调查可着重调查清楚现有噪声源种类和数量,其声级数据可参照已有资料
C.对噪声级变化可能出现的几个阶段,选择噪声级最高的阶段进行详细的预测,并适当分析其他阶段的噪声级
D.针对建设项目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给出最终降噪效果即可
12.《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规定:每日发生几次的冲击振动,其最大值昼间不允许超过标准值( ),夜间不超过( )。
A.5 dB 3 dB B.15 dB 10 dB C.10 dB 3 dB D.15 dB 5 dB
1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中第一步的是( )。
A.确定计算点 B.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C.确定预测因子 D.确定预测范围
14.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中,收集评价区及其界外区的地形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
A.1/10 000 1/500 000 8.1/100 000~1/5 000 000 C.1/100 000 1/500 000 D.1/1000~1/50 000
15.( )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
A.三级 B.二级 C.二级以上 D.一级
16.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预测要进行( )分析。
A.机会成本 B.技术损益 C.生态机理 D.经济损益
17.( )是各个规划方案环境效益的基点,规划方案的取舍正是参照它的排序后决定的。
A.备选方案 B.推荐方案 C.替代方案 D.零方案
18.噪声评价中当工程预测的不同代表性时段噪声级可能发生变化的建设项目,应分别预测其( )的噪声级。
A.近期 B.中期 C.远期 D.不同时期
19.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中要收集评价范围内( )地理地形图,说明评价范围内声源和敏感目标之间的地貌特征、地形高差及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
A.1:2 000~5 000 B.1:2 000~50 000 C.1:20 000~50 000 D.1:20 000~500 000
20.开发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分析主要是分析评价开发区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的影响。
A.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完整性 B.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及生物生境环境功能
C.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完整性及生态系统功能 D.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及生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