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内蒙古高考 >> 内蒙古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7年内蒙古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2017年内蒙古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中华考试网  2017-05-22  【

  1.(2016山西名校联考)“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

  A.本质上是爵位之争

  B.维护了当时的分封制

  C.瓦解了当时的宗法制

  D.促进社会制度变革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这必然会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B项错误;诸侯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也与血缘为特征的宗法无关,故A、C两项错误。

  答案:D

  2.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本题考查隋代的地方制度。隋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强化皇权,而地方制度的改革则是要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答案:C

  3.(2016广东深圳一调)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  )

  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

  B.地方分裂势力坐大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解析:材料中“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得益于当时的选官制度——察举制,“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反映了察举制下大家族把持政权。这说明当时察举制度存在弊端,故选D项。A项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演变成门阀士族不等于在地方上形成分裂势力,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而非流动性加强,故C项错误。

  答案:D

  4.(2016河南洛阳二模)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  )

  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解析:从材料中“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信息可知,该做法会使一些原本出身不高的庶族地主的地位上升,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属于统治阶级内部门第的调整,和扩大统治基础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无论是山东士族还是本朝士族都是士族,调整门第等级不会扭转唐代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选官,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6广东广州一模)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

  A.专制皇权弱化  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C.地方吏治废弛 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对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案件,武则天认为替父报仇符合礼制,而陈子昂则认为应对徐元庆依法论死,然后再对他替父报仇的行为予以表彰。这些类似的案件与争论反映了当时注重调和礼法矛盾,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或削弱,排除A项;徐元庆替父报仇的行为受到表彰符合宗法观念,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D

  6.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来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

  A.汉朝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三省体制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解析:注意材料信息“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隋唐三省体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体现决策程序制度化,故B项正确。汉朝的内外朝制度下,中朝在宫廷之内事先对重大事件作出决策,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故A项错误;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分割宰相权力,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无决策权,D项无法体现“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

  答案:B

  7.(2016湖北孝感调研)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解析:从材料看,西周早中期青铜器中礼器众多,这与西周实行的礼乐制度有关;到战国中晚期,日用器更普遍,说明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答案:D

  8.(2016四川绵阳诊断)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造成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对立的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田庄经济的影响。东汉时期的田庄经济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对土地、人口的控制使之成为独立的经济单元,在此基础上易出现分裂割据,故选C项;田庄经济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可排除A项;题目的求答项是“影响”,B项是田庄经济的性质,而不是影响;田庄经济是封建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无法得出倒退的判断,故排除D项。

  答案:C

  9.(2016四川达州诊断)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

  A.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明初海禁的背景。根据材料,海禁政策是封建统治者的决策,其依据是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是根本,A项正确;中华儒学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故B项表述错误;C、D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A

12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