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已形成两大区域战略:一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二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在这两大区域战略的框架内,各地根据本地发展基础、禀赋特点、功能定位等编制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后予以实施。这体现了( )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在实践中形成的战略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A. B. C. D.
解析:错误,战略属于意识范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各地在两大区域战略的框架内依据本地特点编制发展规划,体现了;本身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答案:B
9.我国已经完成了9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污染源解析工作。其中,北京、南京、上海的首要污染来源分别是机动车、燃煤和流动源。因此,各地科学治理大气污染应当( )
把握主要矛盾,重点治理首要污染源 把握矛盾普遍性,部署统一治污方案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抓住主流 把握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 B. C. D.
解析:北京、南京、上海的首要污染来源分别是机动车、燃煤和流动源,体现了要抓主要矛盾的观点,符合题意;统一治污违背了矛盾特殊性原理,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舍去;各地污染源不同,治污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符合题意。
答案:B
10.一位哲学家说过:“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这一说法所包含的哲理是( )
A.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不同事物拥有不同的矛盾
D.感受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不同
解析:人在饥饿时,生存是主要矛盾,发展是次要矛盾;饥饿问题解决后,发展问题就上升为主要矛盾,A正确。B、C、D与题意无关。
答案:A
11.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的态度是复杂的:他既看吸取,以至坚持,又不断质疑,揭示其负面,及时发出警戒。在认同与质疑的往返、旋进中将自己的思考逐渐推向深入。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对既往的否定,对现在的肯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和外部力量的统一
A. B. C. D.
解析:错误,辩证的否定不是简单地对现在的肯定和对既往的否定;错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外部力量的否定;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既吸取又质疑,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入选;“在认同与质疑的往返、旋进中将自己的思考逐渐推向深入”说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入选。
答案:A
12.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克隆”,而在于立足城市的历史积淀,保护文化遗产,挖掘人文资源,注入开放、包容、鲜活的时代元素。这一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任何事物都处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事物是发展的,不要重复别人做的事情
事物在批判与继承、学习与创新中发展
A. B. C. D.
解析:城市发展要立足于城市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中,符合题意。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城市发展也要注入时代元素,这说明事物在批判与继承、学习与创新中发展,说法正确。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说法明显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20分)
解析:第一步审读设问,明确知识范围是对立统一观点,题型是措施类主观题。第二步审读材料,抓有效信息: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和问题;针对问题采取对应措施。这些信息对应的知识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1)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对立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我们党既看到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又看到存在的问题,既坚持了两点又抓住了重点和主流。
(2)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针对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相应措施,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国内科研体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通过行政化管理和市场化导向,把攀登科学高峰这样一个在其他国家一般由小的科研群体、甚至个人完成的工作变成了人海战术。行政的管理,导致了科研环境缺乏一个催生科学创新思维的温床,不能为原创性基础研究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市场导向,或者说借鉴了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简单化的产学研一体的导向,导致了对原创性基础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科学界的功利性行为。李约瑟研究发现:中国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执世界科技发展之牛耳,只是近代以后才开始落后于西方的。这就是李约瑟之谜(也称李约瑟问题)。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以解李约瑟之谜。(20分)
(2)结合材料,就科技创新拟订两条励志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20个字以内。(12分)
解析:第(1)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以解李约瑟之谜,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明确本题考查的是树立创新意识的要求,然后从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第(2)问考生作答时只要结合材料,从提供创新环境和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围绕科技创新拟订即可,但要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1)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中国要破解李约瑟之谜,就要改革国内科研体制,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要加大对原创性基础研究的投入,破除科学界的功利性行为。创新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本土的能荣膺“诺贝尔奖”的科学人才。
(2)答案需结合材料,从提供创新环境和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围绕科技创新拟订,符合题目要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