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固基题组]
1.[2016·祁县月考]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当时刘邦的将领认为刘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实行了分封,而项羽失败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故C项正确。
2.[2016·枣强中学模拟]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掌握情况和管理越来越细致,这是对地方管理加强的具体表现。故选A。
3.[2016·临清模拟]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 B
解析 三省长官增加,实则是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故B项为正确答案。
4.[2016·陕西安康高三月考]某学者文采飞扬,他把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历程喻为航船,“这艘自汉代开始建造的航船,从###起锚扬帆后,……经过500余年平衡航行之后,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的结构和部件已经变得老化失灵,行驶至清末,船破恰遇顶头风,在强劲的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已是摇摇欲坠。”句中“###”指代( )
A.魏晋南北朝 B.隋代
C.唐代 D.宋代
答案 B
解析 根据史实可知,科举制始于隋代。故B为正确答案。
[提能题组]
5.[2016·江西临川一中月考]范镇奏章:“……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范镇揭示了( )A.秦朝丞相制度的弊端
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
C.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由“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可知是宋代三司分权,由“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可知不能使家给人足,天下安治,实则指出了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故C正确。
6.[2016·北京临川月考]元人叶子奇在《草木子》一书中写道,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只手的。由此判断,监察制度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产物
B.监察百官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工具
D.代天子巡守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监察制度是君主用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故C项正确。
7.[2016·北京临川月考]先秦宗法家族贵族君主制的失败,证明了那种建立在完全自然的血缘关系之上的政治关系是难以长久维系的,纯粹依赖“自己家里的人”来统治国家的办法是不行的,只有依赖“用自己选拔的和忠于自己的人”,来统治家族化的国家才是可靠的。对这种可靠的“办法”的实践有 ( )
①秦朝推行郡县制 ②汉初实行封国制 ③汉代实施察举制 ④唐宋完善科举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中“可靠的办法”是不依靠血缘的办法,这样可以排除②,故C为正确答案。
8.[2016·永年月考]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
B.曾经被世族门阀所控制
C.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
D.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
答案 D
解析 正确理解了材料可知D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242)……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元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郡县制度推行的基本情况。(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官任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10分)
答案'(1)特点:注重血缘关系。
(2)基本情况:秦国在新征服的领土上设郡县实行管理;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主导地位。
(3)特点:地方官正职由蒙古人担任,副职由其他民族人员担任。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第(1)问,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一中“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的信息来归纳。第(2)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可以从材料二中“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等信息来概括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三中“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的相关信息来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角度思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