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倩影(qiàn)袅娜(nuó) 畸形(qī) 脉脉含情(mò)
B.纤细(qiān) 吞噬(shì) 凋谢(diāo) 未雨绸缪(móu)
C.数落(shǚ) 惬意(qiè) 翱翔(áo) 不屑一顾(xiāo)
D.裙裾(jǖ) 嗔怒(chēn) 蜷缩(quán) 刚愎自用(b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斑驳 气慨 姿态 没精打采
B.弥望 嬉游 和谐 急不暇择
C.弘扬 点缀 涸辙 以逸代劳
D.警戒 分辨 燥动 恍然大悟
3.给下列句子选出正确的一组词语( )
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
⑵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 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 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A.⑴泻 浮 ⑵漏 静
B.⑴淌 升 ⑵洒 独
C.⑴泻 升 ⑵漏 独
D.⑴照 浮 ⑵洒 静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B.王主任退休后,画画、跳舞、垂钓的闲情逸致,使他精神矍铄。
C.妈妈批评起我来,总是洋洋洒洒,没完没了。
D.头一天我打电话约他在公园门口见面,第二天却不期而遇地在公园门口见到了他。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她面含微笑,憧憬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B.能否增进知识,很重要的一点是广泛而有效地阅读好的文章。
C.增加润滑油,或者将粗糙的平面磨平,都能达到减少阻力的作用。
D.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很大,安排城镇青年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6.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l)校园的中央是清澈的小池,池旁有一座白色的圣母雕像,池里有个圣母的倒影。
(2)校园的中央是清澈的小池,一座白色的圣母雕像立在池旁,池里有个圣母的倒影。
(3)如果说泰山是一大幅徐徐展开的青绿山水画,那么我们现在才把它完全展开,露出它最精彩的部分。
(4)如果说泰山是一大幅徐徐展开的青绿山水画,那么这幅画到现在才完全展开,露出它最精彩的部分。
A.(1)(3) B.(1)(4)
C.(2)(3) D.(2)(4)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7.填在上文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是( )
A.田田 阵阵 密密 默默
B.层层 缕缕 紧紧 脉脉
C.田田 缕缕 密密 脉脉
D.层层 阵阵 紧紧 默默
8.这一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
A.由上而下 B.由荷到人
C.由远及近 D.由动到静
9.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D.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10.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荷塘处在月光笼罩下。
B.文中既写了荷叶的姿态,又描写了荷花的色泽和气味。
C.文段在描写月下荷塘时,既写了静态美,又写了动态美。
D.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愉悦之情,直接抒发了对月光照耀下荷塘之美的热爱。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希望
C.扩张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1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为之奈何
B. 夜缒而出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C. 君知其难也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D. 焉用亡郑以陪邻 樊将军以其穷困来归丹
13.下列句子加点字与“既东封郑”句中“封”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使以闻大王 B.倾之未发,太子迟之。
C.箕踞以骂曰 D.沛公军霸上
14.下列叙述与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秦伯退兵并与郑国结盟。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最终履行了诺言。
D.烛之武是就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诸角度,从四个层面进行利害关系的劝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