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解析 任:听信,采纳。
2.A 解析 A项,均是动词,成为,做。B项,代词,我/兼词,于之,在那里;C项,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表时间,不译/代词,附在实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D项,介词,表被动,被/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
3.C 解析 “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是反面例子,与周文王用吕尚而王这个正面例子形成对比。
4.此二人者/岂借宦于朝/假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5.(1)两位明主与二位忠臣之间,剖心披胆,互相信任,怎么会被流言蜚语(虚假的言辞)改变呢!
(2)如今国君沉湎于谄媚阿谀的言辞之中,致使不受拘束的人才跟牛马同槽,这就是名士们对世道愤愤不平并且对富贵之乐毫不留恋的原因啊。
参考译文
我听说忠诚的人无一不得到回报,诚信的人不会被怀疑,(过去)我总认为是对的,(但今天看来)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燕丹的高义前去行刺秦王,天空出现了白虹贯日的征兆,可燕太子丹仍然担心荆轲食言不去;卫先生替秦王谋划长平之事,天空也出现了金星遮掩昴星的预兆,但秦昭王仍然怀疑卫先生的谋划。他们的精神感天动地,但他们的忠诚却不被燕太子丹、秦昭王两主所理解,这难道不是可悲的吗!如今我竭尽忠诚,您周围的人却不了解情况,最终还是把我交给官吏审讯,被世人猜疑,如此一来,即便让荆轲、卫先生复活,燕丹、秦昭王也不会醒悟。希望大王仔细地明察这种情况。
从前卞和进献宝玉,楚王却砍掉他的脚;李斯竭尽忠诚,胡亥却把他处以极刑。因此箕子装疯,接舆避世,他们都怕遭到这种灾祸啊。希望大王仔细地审察卞和、李斯那样的诚意,并且摒弃楚王、胡亥那样偏听偏信的错误,不要让我被箕子、接舆那样的人耻笑。希望大王仔细地审察,略微施加一点怜悯给我吧!
俗话说:“有的人相处到白头,却如同刚认识一般;有的人初次相逢,却一见如故。”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知心和不知心的缘故。所以,从前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把首级借给荆轲用来奉行燕丹的刺秦使命;王奢离开齐国前往魏国,在魏国城楼上自刎来使齐国退兵从而保全魏国。王奢、樊於期并不是因为跟齐、秦是新交,而跟燕、魏是老相识,他们离开齐、秦,愿为燕、魏二君去死的原因,是他们志行合一而且对正义无限仰慕。所以苏秦不被天下人信任却成为燕国的尾生;白圭战败丧失魏国六座城池,却最终为魏国夺取了中山国。这是为什么呢?实在是遇到了相知之人的原因啊。苏秦出任燕国的宰相,燕国有人在燕王面前诽谤他,燕王手按宝剑对诬告之人怒目而视,却杀了一匹骏马给苏秦吃;白圭在中山名声显扬,中山有人到魏文侯面前毁谤他,魏文侯却拿出夜光璧赠给他。这是为什么呢?两位明主与二位忠臣之间,剖心裂胆,互相信任,怎么会被流言蜚语改变呢!
所以女子不论美丑,进入宫廷就被妒忌,士子不论贤还是不肖,入朝做官就被嫉妒。因此申徒狄投河自尽,徐衍抱着石头投海。他们不被当世所容,是因为他们信守正义而不苟且迎合,在朝廷里结党营私,来动摇国君的心志。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行乞,秦穆公却把国政托付给他;宁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把国事交给他治理。这两个人,难道是在朝中借助于官员的保举,借助于左右亲信的吹捧赞誉,然后两位国君才重用他们吗?彼此心领神会,彼此言行相合,彼此亲密如胶似漆,像亲兄弟一样不能分开,难道还能被众口之词迷惑吗?如今,国君如果能用齐、秦合宜的做法,摒弃宋、鲁偏听偏信的错误,那么,春秋五霸的功业并不值得称颂,尧舜禹三王的功业也是很容易成就的。
圣明的君主控制天下,不会被胡言乱语牵制,也不会被众多口舌改变。秦始皇听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话,才相信了荆轲的谎话,因而荆轲才有机会偷偷地取出了行刺的匕首;周文王在泾、渭地区狩猎,用车载回吕尚,从而称王天下。所以秦王偏听了近臣的话而险些被杀;周文王却事出偶合而王天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王超越了姜子牙卷舌聱牙的羌族语言,神往于姜子牙有关疆域之外的见解,卓然独立地看到清楚平坦的光明大道。如今国君沉湎于谄媚阿谀的言辞之中,致使不受拘束的人才,跟牛马同槽,这就是名士们对世道愤愤不平并且对富贵之乐毫不留恋的原因啊。
我听说盛装上朝的人,不会因为贪图利禄而玷污道义;磨砺品行保全名号的人,不会因为私欲而败坏自己的品行,因此,有个名叫“胜母”的县但曾子就不进去;有座名叫“朝歌”的名城,但墨子就掉车离去。如今,想要让天下抱负远大的人,被威重的权力所震慑,被高贵的地位权势所主宰,故意转过脸去,用肮脏的言行来侍奉阿谀献媚的小人以此来求得亲近于大王左右,那么有志之士只有隐伏老死在山洞草泽之中罢了,哪会有竭尽忠诚信义来投奔君主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