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9年高考语文阶段性提升试题及答案(13)

2019年高考语文阶段性提升试题及答案(13)_第5页

中华考试网  2019-02-10  【

  五、文化经典阅读(6分)

  16.根据《中华文化基础教材》(高二上)中“导言”、“孟子的抱负”、“论人性本善”等章节内容,以下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发挥,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奉之为“亚圣”。

  B.《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行及其与弟子、当时人相互问答的书。今本《孟子》有七篇,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C.孟子认为人具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人人能“亲亲”与“敬长”,这是因为普天下的人都具有仁义的善性。

  D.孟子以牛山之木为喻,借以说明人之所以为不善,是因为环境恶劣所致。所以孟子强调,求学问的要领在于拒绝“斧斤伐之”,寻回丧失的仁爱之心,并加以培养扩充,以恢复人所本有的善性。

  1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孟子是怎样论证“性善”的?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