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铁犁牛耕
2.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
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3.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 ②铁器 ③纸张 ④白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扬州、益州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B.有些农村集市发展成重要的市镇
C.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D.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5.《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材料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7.下列关于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定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8.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和打击工商业者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维护自然经济 D.巩固封建统治
9.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促成这一“文化融会期”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B.明朝国力的强盛
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11.19世纪中期,一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这位经济学家的国籍最有可能是
A.英国 B.荷兰 C.西班牙 D.葡萄牙
12.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图(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年份 国家 |
1570 |
1670 |
1780 |
甲 |
232000 |
568000 |
450000 |
乙 |
51000 |
260000 |
1000000 |
A.英国、西班牙 B.荷兰、葡萄牙 C.英国、荷兰 D.荷兰、英国
13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西欧列强积极开展殖民扩张和掠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推动力
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④殖民者对殖民地进行野蛮掠夺、屠戮和不平等的贸易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4.鸦片战争后不久,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描写当时西方某国家:“帆樯云集,百货流通,富饶遂为西国之最。”该国家应是
A.荷兰 B.英国 C.西班牙 D.美国
15.对帝国的扩张也有批评的声音。19世纪的政治家索尔斯伯利勋爵在1861年抱怨,英国每年支出150万英磅保卫殖民地,“仅仅滋养了一大堆军事驻地和一种‘日不落帝国’的自满情绪。”大英殖民帝国的发家史实际上是走过了一条火与血的路程,竖着三个路标。这三个路标包括
①海盗起步 ②战争开路 ③正当的商业贸易 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在上古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没有全球性大国,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其原因不包括
A.新航路的开辟 B.进行海外殖民掠夺
C.具有勇于探险和开拓的精神 D.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17.欧美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确立于
A新航路开辟后B英荷、英法战争后C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18.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B工业革命的进行C电力的广泛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19.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
20.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21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22.19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兼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上述现象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垄断组织的出现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24.《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间时发生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D电力的广泛使用
25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6“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苏武牧羊》中的“社稷”是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等迷信思想盛行[来源:学科网]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27.在我国传统的诞生礼仪式中存在着生男仪式繁,生女仪式简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封建制度的存在
C.小农经济的制约 D.佛教文化的浸润
28从右图中能获得的典型历史信息是
A.集体劳动B.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技术
29清代康熙帝曾经下令,南洋一带的商人须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更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以上政令体现的信息不包括
A.重农抑商政策 B.对外贸易在封建政府主持下进行
C.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人口多,主张中国人移民海外
30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材料中所指的殖民者的罪行包括
①占领土地 ②掠夺财富 ③种族灭绝 ④贩卖黑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最大贡献是
A.研制成了发电机 B.发明了内燃机C.发明水力织布机 D.改良了蒸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