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及答案1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及答案1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8-03-10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深 虑 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其虑之未周欤? 虑:考虑、思虑

  B. 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惩:惩罚,引申为灭亡

  C. 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求:请求

  D. 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几:通“机”,机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其可怪也欤

  B. 而王莽卒移汉祚

  固而近于费

  C. 光武之惩哀、平

  寡人之于国也

  D.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 D.笼络当世之务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 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 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 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15.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之所蹲伏 B.惟杉能遂其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D.君以客饮于堂上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1234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