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一天能收入四五十块钱,够自己养家的了,这还得多亏了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产业园里,今年36岁的张田英说。
张田英说的,就是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大学生村官王洋。两年来,结合扶贫工作,王洋根据朱村传统手工制品柳编和农副特色产品的现状,打造了“朱村味道”农产品品牌,为朱村优质农产品代言,参加临沂首届年货节及农产品展销会,并通过建立微信平台、淘宝店铺等多种渠道推广销售“朱村味道”系列产品。
2016年,王洋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那时候,王洋刚刚走出校园。从来到朱村的第一天起,她便走街串巷,了解每一户村民的情况。朱村有936户2768人,其中贫困户38户。而这38户贫困户成了王洋心里最记挂的人。
2016年,村里第一书记带来电商扶贫的新思路,王洋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发展朱村电商业务,通过积极协调联系,与圆通快递联合建起了设施齐全的电商培训教室和“快递+电商”村级服务站。目前,已经举办了3次电商知识宣讲会、2期电商培训班,帮助13位学员开起了自己的淘宝网店,有七八个学员做的非常好。同时,除了淘宝平台,王洋还结合微信平台、助农平台等线上销售方式,出售农特产获得增收。
去年5月份,村民在村里搞起来蔬菜大棚,当季种植了大量芹菜,等芹菜收获时却遭遇了滞销。“芹菜卖不出去,不仅老百姓就要遭受损失,雇的贫困户发放工资都成了问题。”王洋回忆说。
随后,王洋通过逐梦村官路发出求助,并主动联系市场、学校食堂、超市等,母亲节当天王洋又和母亲一起在大街上销售村民的芹菜,在村官群体、爱心企业和临沭第一书记大组的帮助下,两周内销售芹菜3万斤,解决了大棚种植户的燃眉之急,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芹菜西施”。
也正是通过这次芹菜义卖,王洋还与临沂市里的几个小区建立了长期联系,没到蔬菜收获期,王洋就通过微信朋友圈,帮助村民售卖蔬菜。
在脱贫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除了建起了蔬菜大棚,吸纳了部分劳动力,王洋还在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
“这些贫困人口脱贫只靠种地是不行的,电商只能带动年轻人致富,对于年龄大的、残疾的,我们还是要让他们靠自己双手脱贫。”王洋说。
所以在电商培训的基础上,王洋又为了村里建起了毛绒玩具加工车间,贫困户或者普通村民闲暇时可以来这里工作,每天有几十块钱的收入。
此外,针对临沭柳编产业,王洋积极对接厂商,把柳编加工引进到村里的产业园。园区不仅免费为村民提供地方,加工费还高。“一些村里的代理他们要吃一层利润,比如编这样一个小框,他们只给工人4毛钱,但是我们这里厂子给我们多少钱的加工费,我们就给他们多少钱的加工费,每件能多挣些。”王洋说。
张田英今年36岁,双腿残疾,丈夫早亡,独自抚养孩子。王洋了解情况后不仅帮助孩子申请了助学金,还主动找到张田英让她到产业园做柳编加工,每天能挣40多元,这足够张田英一家的日常生活。
汪洋说,自己能在村里为老百姓尽心尽力做点事,帮助他们走出贫困,自己就会感觉很有价值。下一步,王洋还要还想继续发展电商,将乡村电商发展到镇里,培训更多的电商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帮助更多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