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让大学生村官和第一书记搭档
【阅读提示】 在山东省临沂市,大学生村官被优先安排到第一书记任职村。这项始于2012年的制度设计,让两支人才队伍拧成一股绳,定向精准发力,共同演绎了一曲“发展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时代交响。
目前,该市在岗的203名大学生村官中有133人与第一书记搭档,成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道亮丽风景。基层人才选派的“临沂模式”效果怎样?好在哪里?近日记者深入乡村采访,从鲜活的样本中寻找答案。
“冷水沟”变化大,比谁都不差
冷水沟村位于临沂市罗庄区沂堂镇西南约7公里处,自古便是充军劳役之地。村子三面环山、交通不便,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留守的老人们就靠种旱田维持生计,村集体更是个“空壳子”,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为帮助该村摆脱落后面貌,2016年临沂市先后选派第一书记李先锋、尹海洋和大学生村官梁同庆驻村,齐心协力帮助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016年7月,家住临沂市区的梁同庆从青岛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冷水沟村,从熙攘繁华的都市到偏僻寂寥的农村,艰苦的环境和简陋的办公条件让这位原本踌躇满志的大学生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
梁同庆回忆说,刚到村子时,真不知该干点啥,在网上和同一届的村官们交流,听到他们大部分都已经忙起来了,心里特别着急。“为了帮我尽快适应工作,两位第一书记主动找我谈了多次,从工作到生活,从经验到教训,什么都聊。还带我入户走访,教我和村民打交道的技巧,使我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
到村不久,李先锋的一个举动,让梁同庆触动很大。那是去年深秋的一天,寒风凛冽中,两位第一书记带着梁同庆正在检查村里道路的施工情况,突然一个怀里抱着婴儿的妇女奔他们而来,还没到跟前,妇女便扯着嗓门抱怨施工人员,说工地上有一根老电线杆被弄倒了。这位妇女越说越激动,连婴儿头上的帽子掉了也没有发现。李先锋见状,上前捡起帽子给婴儿戴上,说了一句“大嫂,进屋说吧,别把孩子冻着。”等那位妇女把话讲完,李先锋解释说,电线杆不是施工人员弄倒的,而是被大风刮倒的。那位妇女听后满脸歉意。“农村工作琐碎复杂,只有体贴群众难处,包容群众误解,甘于承受委屈,才能赢得群众理解与信任。”李先锋的言传身教,让梁同庆受益匪浅。
在李先锋和尹海洋眼里,年轻的梁同庆有着当代青年敢想敢闯的特质。虽然他到村时间不长,却给村子的发展贡献了不少“金点子”。李先锋举例说,前一阵子村里建花卉大棚,梁同庆一直在工地上盯着。吃午饭的时候,他注意到老乡们只带了干粮,没人带水,渴了就拿着杯子到不远处的一个野山泉里舀水喝。“这样的水能喝吗?”梁同庆带着疑问悄悄取样去市里做了水质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水质完全达到直饮水标准。据此,他向村里提出了一个开发利用野山泉、建设矿泉水厂的建议。尹海洋接着补充道:“本地人习以为常的饮水习惯,到了小梁这里就成了一个产业商机,知道这事的人都夸小梁脑瓜子灵光。”
下一步,梁同庆还打算实施“开心农场城乡土地认领承包”和“乡村记忆农村建筑世代烙印”等旅游脱贫项目,为冷水沟村摆脱贫困奉献智慧和汗水。截至目前,冷水沟村在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和协调各类资金及帮扶物资900余万元,修建了20余公里带太阳能路灯的柏油路,开通了一条公交线路。村民吴大爷感慨地说:“以前咱村里很少有外人来,光棍汉比周围哪个村都多。现在不一样了,通了公交车,邻村的人都来咱村坐车。都说冷水沟变化大,比谁都不差。”
精准计算,“户户通”工程省了10多万
“大学生来村里,就是镀金的,能为咱干啥事?”
2015年7月,初到沂南县马牧池北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李尊栋听到了这样的评价。但这个评价并非空穴来风,刚到村子时,李尊栋脚踩一辆山地自行车,车架上还挂着把水壶,这副“洋相”用生活在沂蒙山腹地几十年的村民的话来说,“走道都‘飘飘’的”。
怎样赢得群众信任是大学生村官打开工作局面的第一道坎。面对村民的“冷眼相看”,李尊栋感到很困惑,总是心事重重、畏首畏尾。省派第一书记高翔看出了他的心思,带着他进行了一次“地毯式”走访。李尊栋说,“那一周时间,我们走访了195户村民,在村民眼里,我不再是生人、外人了,而变成了熟人、自己人。”
“户户通”是临沂市部署实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了提升班子的凝聚力和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马牧池北村没有像其他村那样,将工程承包给施工队,而是由村里统一组织,让群众自己动手硬化门前路。工程刚开始时,家家户户都想把自家门前的水泥打得厚一些,导致材料严重超支。针对这一问题,高翔带着李尊栋走遍了全村的每一条小巷,精确计算出硬化道路所需水泥的总量,要求各家各户严格坚持用材标准,相互合作、统筹使用,结果仅用9天时间就完成了2万平米的道路硬化,节省人工费和材料费10多万元,群众满意度非常高。
“通过工作方式的创新,使本来矛盾点比较多的修路问题迎刃而解。”李尊栋感慨道,“亲历道路硬化工程,使我悟出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道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办好民生实事,要有满腔热情,更要有智慧和本领。高书记的现身说法,让我找到了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这一点特别宝贵。”
李尊栋的严谨认真,也让高翔觉得他是从事基层工作的“好苗子”。
高翔说,“小李做事踏实,交给他的事从来不用嘱咐第二遍,而且还常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举动。比如统计修路所用的水泥时,我让他去问施工人员,没想到他竟把所有用过的水泥袋数了一遍。真是个认真的小伙子。”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作为李尊栋踏入社会之门的导师,高翔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第一书记的指导和帮助,我越来越感到,只有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李尊栋说。
帮扶困难群体、助力集体增收、培育特色产业、带富周边群众……高翔和李尊栋围绕既定目标,先后联手规划实施了“羊”“厂”“电”“菜”“米”五个产业项目,同时积极改善村里基础设施,改厕、户户通、绿化、美化、亮化以及视频监控等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干。
在村子发生变化的同时,李尊栋发现村民对他的称呼也变了:“刚到村子时,村里人喊我‘大学生’,后来又叫我‘李尊栋’,现在许多人见面直接喊‘小李’,说明我和乡亲们越来越亲近了。”
省定贫困村办起“周六课堂”
2017年1月的一个下午,临沭县店头镇东措庄村“青年之家”里,女大学生村官刘文静正在细心整理新购的图书。原来, “青年之家”首届留守儿童培训班刚刚结束,刘文静又在着手张罗下一期培训了。
东措庄村的村民都知道,自2016年7月入村以来,刘文静变化非常大,由当初一个文静腼腆的女生,俨然变成了充满闯劲的女村官。
说起自己的变化,刘文静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两位驻村第一书记杨开银和杨保华。“是他俩告诉我,要找准工作着力点,就必须深入下去,了解群众需求。他们还亲自带我走村入户,手把手传授技巧。”
受两位第一书记的启发,刘文静养成了早起晚睡的习惯,她早晨趁村民下地前走访,晚上在村民收工后串门。很快,家家户户都知道村里有位勤快踏实的女村官。
作为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分别派驻东措庄村的第一书记,杨开银和杨保华经常为村里联系机关、企业、社团等机构,到村进行志愿帮扶。这一点引发了刘文静的思考,结合前段时间走访了解到的情况,她打算将工作重点放在关爱村里的留守儿童上。
东措庄村是省定贫困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刘文静打算利用本村的共青团联系服务机构“青年之家”平台,筹划组建“周六课堂”,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和心理关怀。计划一经提出,得到了杨开银和杨保华的赞许,并明确表示,有困难尽可以找他们解决。
在第一书记保驾护航下,刘文静从场地选择到置办桌椅,从室内装饰到购置图书,从召集孩子到课程安排,“周六课堂”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如今,“青年之家”已经成为东措庄村留守儿童最愿意待的地方,孩子们成长中的烦恼都愿意向刘文静倾诉。
“刘文静是一名敢想敢干的村官,成长得非常快。”杨开银说,“不论是辅导功课,还是一些特色活动,她都搞得有声有色。”
刘文静在村工作的亮点,也给第一书记带来借鉴。受“青年之家”通过评比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启发,杨开银和杨保华正积极筹备村里“好婆婆”“好媳妇”评比等活动,让文明之风落地生根。
东措庄村的村书记对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给村里带来的变化直竖大拇指:“第一书记给咱们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学生村官尽心尽力为村民服务,为了村里这些小孩,人家一个小姑娘连休息时间都搭上了,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