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D
[解析]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资本-长期资产,由此可知,选项
A.B的说法正确;当营运资本为正数时,表明长期资本的数额大于长期资产,超出部分被用于流动资产。营运资本之所以能够成为流动负债的“缓冲垫”,是因为它是长期资本用于流动资产的部分,不需要在1年内偿还。由此可知,选项C的说法正确;营运资本的配置比率=营运资本/流动资产,由此可知,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
2. [答案]C
[解析]做这个题目时,需要注意的是固定成本变化后,不仅仅是经营杠杆系数发生变化,财务杠杆系数也发生变化。 方法一: 因为,总杠杆系数=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利息)] 而边际贡献=500×(1-40%)=300(万元) 原来的总杠杆系数=1.5×2=3 所以,原来的(固定成本+利息)=200(万元) 变化后的(固定成本+利息)=200+50=250(万元) 变化后的总杠杆系数=300÷(300-250)=6 方法二: 根据题中条件可知,边际贡献 =500×(1-40%)=300(万元)
(1)因为,经营杠杆系数=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所以,1.5=300/(300-原固定成本) 即:原固定成本=100(万元) 变化后的固定成本为100+50=150(万元) 变化后的经营杠杆系数=300/(300-150)=2 原EBIT=300-100=200(万元) 变化后的EBIT=300-150=150(万元)
(2)因为,财务杠杆系数=原EBIT/(原EBIT-利息) 所以,2=200/(200-利息) 利息=100(万元) 变化后的财务杠杆系数=变化后的EBIT/(变化后的EBIT-利息)=150/(150-100)=3
(3)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变化后的总杠杆系数=3×2=6
3. [答案]C
[解析]现金最优返回线公式中的下限L的确定与企业最低现金每日需求量有关,所以,选项A的说法不正确;i表示的是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它增加会导致现金最优返回线下降,由此可知,选项B的说法不正确;b表示的是有价证券的每次固定转换成本,它上升会导致现金最优返回线上升,所以,选项C的说法正确;如果现金的持有量高于或低于现金最优返回线,但是仍然在现金控制的上下限之内,则不需要购入或出售有价证券,所以,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
4. [答案]A
[解析]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的依据是确信标准成本是真正的正常成本,成本差异是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的,应当直接体现在本期损益之中,使利润能体现本期工作成绩的好坏,由此可知,选项A的说法正确;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选择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差异的类型(材料、人工或制造费用)、差异的大小、差异的原因、差异的时间(如季节性变动引起的非常性差异)等。因此,可以对各种成本差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材料价格差异多采用销货成本与存货法,闲置能量差异多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其他差异则可因企业具体情况而定。由此可知,选项B的说法不正确(注意:教材中的“差异处理的方法要保持一贯性”是针对前后期之间而言的,并不是针对“同一会计期间”而言的);在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下,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应由存货和销货成本共同负担(由此可知,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属于应该调整存货成本的,并不结转计入相应的“存货”类账户,而是保留在成本差异账户中,与下期发生的成本差异一同计算。因此,选项C的说法不正确。
5. [答案]B
[解析]部门可控边际贡献=部门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可控固定成本=10000-5000-1000=4000(元)
6. [答案]B
[解析]财务估价是指对一项资产价值的估计,这里的“价值”是指资产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不一定相等,只有在市场完全有效的前提下,内在价值才等于市场价值。
7. [答案]A
[解析]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当股票价格上升时,看涨期权的价值上升,看跌期权的价值下降。
8. [答案]B
[解析]每张债券的价值=1000×6%×(P/A,9%,10)+1000×(P/F,9%,10)=807.46(元),每张认股权证的价值=(1000-807.46)/10=19.25(元)。
9. [答案]D
[解析]全部成本计算制度将生产制造过程的全部成本都计入产品成本,所以选项A的说法不正确;标准成本计算制度计算出的产品的标准成本,纳入财务会计的主要账簿体系,所以选项B的说法不正确;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间接成本集合数量很少,通常缺乏“同质性”,所以选项的说法C不正确;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的间接成本集合数量众多,具有“同质性”,所以选项D的说法正确。
10. [答案]D
[解析]信号传递原则是自利行为原则的延伸,所以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
11. [答案]B
[解析]上年末的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2,因为今年保持上年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且不增发新股或回购股票,所以今年企业的销售增长率=上年的可持续增长率=10%×1×2×50%/(1-10%×1×2×50%)=11.11%。
12. [答案]B
[解析]股利支付率=0.3/1×100%=30%,增长率为6%,股票的贝他系数=0.8×11%/8%=1.1,股权资本成本=3%+1.1×5%=8.5%,内在市盈率=30%/(8.5%-6%)=12。
13. [答案]B
[解析]订货提前期对每次订货量、订货次数、订货时间间隔不产生影响,由此可知选项
A
C.D不是答案;在提前订货的情况下,企业再次发出订货单时尚有存货的库存量,称为再订货点,由此可知,选项B是答案。
14. [答案]D
[解析]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不容易估计,只有根据同类上市公司的股价或用其他方法间接估计。所以,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1. [答案]ABC
[解析]根据有效边界与机会集重合可知,机会集曲线上不存在无效投资组合,即机会集曲线没有向后弯曲的部分,而A的标准差低于B,所以,最小方差组合是全部投资于A证券,即选项A的说法正确;投资组合的报酬率是组合中各种资产报酬率的加权平均数,因为B的预期报酬率高于A,所以最高预期报酬率组合是全部投资于B证券,即选项B的说法正确;因为机会集曲线没有向后弯曲的部分,所以,两种证券报酬率的相关性较高,风险分散化效应较弱,即选项C的说法正确;因为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为全部投资于A证券,期望报酬率最高的投资组合为全部投资于B证券,所以选项D的说法错误。
2. [答案]CD
[解析]如果名义利率为8%,通货膨胀率为3%,则实际利率为(1+8%)/(1+3%)-1=4.85%;如果第二年的实际现金流量为100万元,通货膨胀率为5%,则第二年的名义现金流量为100×(1+5%)2。
3. [答案]BD
[解析]因为市场套利的存在,可转换债券的最低价值,应当是债券价值和转换价值两者中较高者,这也形成了底线价值;所以选项A的说法不正确。可转换债券设置有赎回保护期,在此之前发行者不可以赎回;所以选项C的说法不正确。
4. [答案]ACD
[解析]价值评估提供的是有关“公平市场价值”的信息。价值评估不否认市场的有效性,但是不承认市场的完善性。在完善的市场中,企业只能取得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调整后收益,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相等,价值评估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为股东创造价值。股东价值的增加,只能利用市场的不完善才能实现。价值评估认为市场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即并非完全有效。价值评估正是利用市场缺陷寻找被低估的资产。
5. [答案]BC
[解析]第一道工序的完工程度为:70/150×100%=46.67%,第二道工序的完工程度为:(70+30)/150×100%=66.67%,第三道工序的完工程度为:(70+30+50)/150×100%=100%。
6. [答案]BC
[解析]变化率递减的曲线成本的总额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仅仅是变化率递减(即增加的速度递减),所以,选项B的说法不正确;在一定产量范围内总额保持稳定,超过特定产量则开始随产量成比例增长的成本叫延期变动成本,半变动成本是指在初始基数的基础上随产量正比例增长的成本,所以,选项C的说法不正确。
7. [答案]ABD
[解析]股票股利是公司以发放的股票作为股利的支付方式。发放股票股利可以导致股数增加,但是不会导致每股面额降低,也不会对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产生影响(仅仅是引起股东权益各项目的结构发生变化),发放股票股利后,如果盈利总额不变,市盈率不变,会由于普通股股数增加而引起每股收益和每股市价的下降。股票分割是指将面额较高的股票交换成面额较低的股票的行为。股票分割时,发行在外的股数增加,使得每股面额降低,每股盈余下降;但公司价值不变,股东权益总额、股东权益各项目的金额及其相互间的比例也不会改变。对于公司来讲,实行股票分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增加股票股数降低每股市价,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8. [答案]BCD
[解析]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每一生产步骤的生产费用要在其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里的完工产品是指企业最后完工的产成品,某个步骤的“在产品”指的是“广义在产品”,包括该步骤尚未加工完成的在产品和该步骤已完工但尚未最终完成的产品。换句话说,凡是该步骤“参与”了加工,但还未最终完工形成产成品的,都属于该步骤的“广义在产品”(言外之意,某步骤的广义在产品中不可能包括前面步骤正在加工的在产品)。由此可知,选项A不是答案,选项BC.D是答案。
三、计算分析题
1. [答案]
[解析](1)增发普通股筹资方案下:
全年债券利息=2000×8%=160(万元)
总杠杆系数=(1500+1000)/(1500-160)=1.87
增发的普通股股数=5000/10=500(万股)
每股收益=(1500-160)×(1-25%)/(2000/2+500)=0.67(元)
增发债券筹资方案下:
全年利息=2000×8%+5000×10%=660(万元)
总杠杆系数=(1500+1000)/(1500-660)=2.98
每股收益=(1500-660)×(1-25%)/(2000/2)=0.63(元)
由于增发普通股方案的每股收益高,总体风险低,所以,应该选择增发普通股方案。
(2)甲公司股票的β系数=10%/(40%×40%)=0.625
甲公司股票的资本成本=4%+0.625×8%=9%
(3)新的股数=2000/2×(1+10%)=1100(万股)
发放现金股利之后的净资产=1100×7=7700(万元)
现金股利总额=(2000+4000+2000)-7700=300(万元)
每股股利=300/1100=0.27(元)
2. [答案]
[解析](1)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提示]在作业成本法下,需要对作业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配计入产品成本。本题中要求计算的是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因此,首先要对本月发生的作业成本按照耗用的作业量在甲、乙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质量检验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000/(5+15)=200(元/次)
订单处理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000/(10+30)=100(元/份)
机器运行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0000/(200+800)=40(元/小时)
设备调整准备的成本动因分配率=2000/(6+4)=200(元/次)
甲产品分配的本月发生作业成本:
200×5+100×30+40×200+200×6=13200(元)
乙产品分配的本月发生作业成本:
200×15+100×10+40×800+200×4=36800(元)
然后计算甲、乙产品的单位作业成本
由于题中要求按照约当产量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作业成本,并且知道月初甲产品在产品作业成本为3600元,乙产品在产品作业成本为4600元;月末在产品数量,甲为40件,乙为60件,总体完工率均为50%。本月甲产品的产量为100件,乙产品的产量为200件。
因此:
甲产品单位作业成本:
(13200+3600)/(100+40×50%)=140(元/件)
乙产品单位作业成本:
(36800+4600)/(200+60×50%)=180(元/件)
最后计算甲、乙产品的单位成本
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单位成本时,对于直接成本直接计入成本即可,不需要分配。因此:
甲产品单位成本=单位直接材料成本+单位直接人工成本+单位作业成本=50+40+140=230(元/件)
乙产品单位成本=单位直接材料成本+单位直接人工成本+单位作业成本=80+30+180=290(元/件)
(2)以机器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分配率:
50000/(200+800)=50(元/小时)
甲产品分配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50×200=10000(元)
甲产品单位制造费用:(10000+3600)/(100+40×50%)=113.33(元/件)
甲产品单位成本:
50+40+113.33=203.33(元/件)
乙产品分配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50×800=40000(元)
乙产品单位制造费用:(40000+4600)/(200+60×50%)=193.91(元/件)
单位成本:80+30+193.91=303.91(元/件)
(3)假设决策者计划让单位售价高于单位成本10元,根据第(2)问的结果确定甲和乙的销售单价,试分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提示]该问主要让您回答的是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的优点,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围绕这个主题回答即可。
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因此,本题中甲产品的真实单位成本应该是230元,而决策者制定的单位售价为203.33+10=213.33(元),如果与传统的单位成本(203.33元)比较,好像是有利可图,结果实际上是在畅销的同时,每销售一件产品,就要亏损230-213.33=16.67(元),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则会避免这个决策失误;对于乙产品而言,真实单位成本应该是290元,显然303.91+10=313.91(元)的定价偏高,会对销量产生负面影响,给企业造成损失。而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把单位售价降低一些,则会避免这个损失的发生。
3. [答案]
[解析](1)根据“A公司资产中25%为金融资产,经营资产中有90%与销售收入同比例增长,以及A公司本年销售增长率为20%,以及上年末的资产总计为4352万元”可知,本年经营资产增加=4352×(1-25%)×90%×20%=587.52(万元)
本年的经营资产=4352×(1-25%)+587.52=3851.52(万元)
本年的资产总计=3851.52/(1-25%)=5135.36(万元)
金融资产增加=5135.36×25%-4352×25%=195.84(万元)
根据“流动负债为自发性无息负债,长期负债为有息负债”可知,经营负债全部是流动负债,并且增长率=销售增长率=20%,由于上年末的流动负债为1200万元,所以:
本年的经营负债增加=1200×20%=240(万元)
由于当年的利润留存=当年的销售收入×当年的销售净利率×当年的收益留存率,因此,根据“保持上年的销售净利率和收益留存率不变”可知,本年留存利润=本年的销售收入×本年的销售净利率×本年的收益留存率=本年的销售收入×上年的销售净利率×上年的收益留存率=上年的销售收入×(1+销售增长率)×上年的销售净利率×上年的收益留存率=上年的留存利润×(1+销售增长率)=112×(1+20%)=134.4(万元)
需要从外部筹资额
=(预计净经营资产合计-基期净经营资产合计)-可动用金融资产-预计增加的留存收益
根据“净经营资产=经营资产-经营负债”可知:
需要从外部筹资额
=(预计经营资产合计-预计经营负债合计)-(基期经营资产合计-基期经营负债合计)-可动用金融资产-预计增加的留存收益
=(预计经营资产合计-基期经营资产合计)-(预计经营负债合计-基期经营负债合计)-可动用金融资产-预计增加的留存收益
=经营资产增加-经营负债增加-可动用的金融资产-预计增加的留存收益
=587.52-240-可动用的金融资产-预计增加的留存收益
其中:预计增加的留存收益=预计销售收入×计划销售净利率×计划的收益留存率=本年(预计年度)的收益留存=134.4(万元)
故需要从外部筹资额=587.52-240-可动用的金融资产-134.4
下面来分析一下本题中的“可动用的金融资产”的数额
金融资产被动用之后就不再是金融资产了,会导致金融资产减少,也就是说,可动用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减少额,而本题中,金融资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95.84万元,所以,可动用的金融资产=-195.84万元,因此:
需要从外部筹资额=587.52-240-(-195.84)-134.4=587.52-240+195.84-134.4=408.96(万元)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资产是资金的占用,资产的增加会导致资金需求增加,因此金融资产增加会导致外部筹资额增加,而不是减少。
(2)
(3)外部融资包括对外增加金融负债和对外吸收投资,本题中“流动负债为自发性无息负债,长期负债为有息负债(即金融负债)”,因此,增加的金融负债=长期负债增加额,外部融资额中负债的金额=长期负债增加额=1127.68-800=327.68(万元);对外吸收投资会导致实收资本增加,因此,外部融资额中权益资金的金额=实收资本增加额=1681.28-1600=81.28(万元)
4. [答案]
[解析]
由于方案二增加的净损益7254元大于方案一增加的净损益4540元,因此方案二好一些。
5. [答案]
[解析](1)甲股票的价值=1.2/15%=8(元)
乙股票的价值
=1×(P/F,14%,1)+1.02×(P/F,14%,2)+1.02×(1+3%)/(14%-3%)×(P/F,14%,2)=9.01(元)
丙股票的价值=1.2/12%=10(元)
因为甲股票目前的市价为9元,高于股票价值,所以投资者不应该购买甲股票;
乙股票目前的市价为8元,低于股票价值,所以投资者应该购买乙股票;
丙股票目前的市价为13元,高于股票的价值,所以投资者不应该购买丙股票。
(2)假设持有期年均收益率为i,则有:
8=1×(P/F,i,1)+1.02×(P/F,i,2)+1.02×(1+3%)/(i-3%)×(P/F,i,2)
当i=15%时,1×(P/F,15%,1)+1.02×(P/F,15%,2)+1.02×(1+3%)/(15%-3%)×(P/F,15%,2)=8.26(元)
当i=16%时,1×(P/F,16%,1)+1.02×(P/F,16%,2)+1.02×(1+3%)/(16%-3%)×(P/F,16%,2)=7.63(元)
根据内插法:(16%-i)/(16%-15%)=(8-7.63)/(8.26-7.63)
解得:i=15.41%
(3)8=1×(P/F,i,1)+1.02×(P/F,i,2)+[1.02×(1+3%)+9]×(P/F,i,3)
当i=16%时,1×(P/F,16%,1)+1.02×(P/F,16%,2)+[1.02×(1+3%)+9]×(P/F,16%,3)=8.06
当i=18%时,1×(P/F,18%,1)+1.02×(P/F,18%,2)+[1.02×(1+3%)+9]×(P/F,18%,3)=7.70
根据内插法:(18%-i)/(18%-16%)=(8-7.70)/(8.06-7.70)
解得:i=16.33%
(4)投资组合的β系数
=(200×9)/(200×8+200×9)×1.4+(200×8)/(200×8+200×9)×1.2
=1.31
6. [答案]
[解析](1)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债券票面利率=税后资本成本/(1-25%)
债券市场价值为200万元时,债券票面利率=3.75%/(1-25%)=5%
债券市场价值为400万元时,债券票面利率=4.5/(1-25%)=6%
当债券的市场价值为200万元时:
年利息=200×5%=10(万元)
股票的市场价值=(500-10)×(1-25%)/15%=2450(万元)
公司的市场价值=200+2450=2650(万元)
当债券的市场价值为400万元时:
年利息=400×6%=24(万元)
股票的市场价值=(500-24)×(1-25%)/16%=2231(万元)
公司的市场价值=400+2231=2631(万元)
通过计算可知,债务为200万元时的公司市场价值最大,此时的资本结构为最佳资本结构,则: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200/2650×3.75%+2450/2650×15%=14.15%
(2)2011年需要增加的权益资金为600×2450/2650=554.72(万元)
2010年的净利润=(500-10)×(1-25%)=367.5(万元)
由此可知,即使367.5万元全部留存,也不能满足投资的需要,所以,2010年度不能分配股利。
(3)新发行的普通股的资本成本=1.5/[10×(1-5%)]+4%=19.79%
四、综合题
1. [答案]
[解析](1)本期完成的约当产品数量=430+60×50%-40×50%=440(件)
[解释]先给大家解释一下“本月完成的约当产量”的计算原理:
本月完成的约当产量=本月完成的产成品数量+本月完成的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其中,本月完成的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月初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所以,本月完成的约当产量=本月完成的产成品数量+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月初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对于这个公式,一定要理解,否则考试时容易出错。
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计算“本月完成的约当产量”,这主要是因为本月要进行账务处理,核算成本差异,所以,必须知道本月应该发生的标准成本,因此,首先要确定“本月完成的约当产量”。
(2)按照实际耗用数量计算的直接材料价格差异=(1.6-1.5)×3250=325(元)
按照采购数量计算的材料价格差异=(1.6-1.5)×3500=350(元)
(3)直接材料数量差异=(3250-450×6)×1.5=825(元)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2100-440×4)×4=1360(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2100-440×4)×3=1020(元)
(4)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8820/2100-4)×2100=420(元)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6480/2100-3)×2100=180(元)
(5)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3900-2000×2=-100(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2000-440×4)×2=48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2100-440×4)×2=680(元)
(6)应耗材料标准成本=450×9=4050(元)
实际领料标准成本=3250×1.5=4875(元)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440×16=7040(元)
直接人工实际成本=8820(元)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440×12=5280(元)
变动制造费用实际成本=6480(元)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440×8=3520(元)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成本=3900(元)
本期“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
=4050+7040+5280+3520=19890(元)
借:生产成本 19890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825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1360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420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180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480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020
贷: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100
原材料 4875
应付工资(或应付职工薪酬) 8820
变动制造费用 6480
固定制造费用 3900
(7)完工产品标准成本=430×45=19350(元)
借:产成品(或库存商品)19350
贷:生产成本 19350
已销产品标准成本=440×45=19800(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19800
贷:产成品(或库存商品)19800
(8)材料价格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本题属于价格高于标准产生的超支差,具体原因可能是供应厂家价格提高、途中损耗增加等等。应该由采购部门对其作出说明,不应由生产部门负责。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1360元)是由于实际工时高于标准工时产生的超支差,具体原因可能是新工人上岗太多、作业计划安排不当等等。主要是生产部门的责任。
(9)借:本年利润 4535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100
贷: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350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825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1360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420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180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020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480
(10)期末存货成本
原材料期末成本
=(3500-3250)×1.5=375(元)
在产品期末成本
=60×9+60×50%×(16+12+8)=1620(元)
[解释]由于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即每件在产品与每件产成品耗用的材料是相同的),所以,计算期末在产品标准成本的直接材料成本时,直接按照期末在产品的数量60×每件产成品的标准材料成本9计算,而不是按照“60×0.5(约当系数)×9”计算。
产成品期末成本=(30+430-440)×45=900(元)
企业期末存货成本=375+1620+900=2895(元)
2. [答案]
[解析](1)税后经营净利润=3500×(1-32%)=2380(万元)
税后利息=600×(1-32%)=408(万元)
税后经营净利率=2380/60000×100%=3.97%
(2)税后净利润=2380-408=1972(万元)
或:税后净利润=(3500-600)×(1-32%)=1972(万元)
(3)上年末的金融资产=120+60+82+10+90=362(万元)
上年末的经营资产=9800-362=9438(万元)
上年末的金融负债=510+48+520+380+40+80=1578(万元)
上年末的经营负债=4800-1578=3222(万元)
上年末的净经营资产=经营资产-经营负债=9438-3222=6216(万元)
上年末的净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1578-362=1216(万元)
(4)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经营净利润/净经营资产×100%=2380/6216×100%=38.29%
净经营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经营资产=60000/6216=9.65(次)
税后利息率=税后利息/净负债×100%=408/1216×100%=33.55%
净财务杠杆=净负债/股东权益=1216/5000=0.24
经营差异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38.29%-33.55%=4.74%
杠杆贡献率=经营差异率×净财务杠杆=4.74%×0.24=1.14%
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杠杆贡献率=38.29%+1.14%=39.43%
(5)由于税后利息率高低主要由资本市场决定,而净财务杠杆也不能提高了,因此,提高权益净利率和杠杆贡献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净经营资产净利率。
(6)经营差异率(4.74%)为正数,表明借款产生的税后经营净利润大于借款的税后利息,增加借款增加的净利润为正数,会增加净利润,提高权益净利率,所以可行。
[解释]
经营差异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税后经营净利润/净经营资产-税后利息费用/净负债
“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会增加1元的经营资产和1元的金融负债,不会增加经营负债和金融资产。
由于净经营资产增加=经营资产增加-经营负债增加,所以,“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会增加1元的净经营资产,由于税后经营净利润=净经营资产×净经营资产净利率,所以:
“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会增加的税后经营净利润=“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增加的净经营资产×净经营资产净利率=1×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
由于“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会增加1元的金融负债,但是不会增加金融资产,而净负债增加=金融负债增加-金融资产增加,所以,“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会增加1元的净负债。
由于税后利息费用=净负债×税后利息率,所以:
“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增加的税后利息费用=“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增加的净负债×税后利息率=1×税后利息率=税后利息率。
由于净利润=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所以,“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增加的净利润=“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增加的税后经营净利润-“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增加的税后利息费用=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经营差异率
由此可知:“经营差异率”表示的是“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增加的净利润,本题中的经营差异率大于0,表明“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增加的净利润大于0,也即表示增加借款投入经营资产会增加净利润,提高权益净利率。
(7)本年的净经营资产净利率=38.29%-10%=28.29%(注意下降10个百分点的含义)
本年的借款税后利息率的上限为28.29%(不想减少股东报酬,必须保证经营差异率不能为负数,所以,借款的税后利息率的上限=净经营资产净利率)
由于税后利息率=税后利息/净负债(一定要注意分母不是金融负债,很容易出错)
所以,借款增加的税后利息=借款增加的净负债×税后利息率
由于借款增加的净负债=借款增加的金融负债-借款增加的金融资产=100-100×80%=20(万元)
所以,借款增加的税后利息的上限=20×28.29%=5.66(万元)
借款增加的税前利息的上限=5.66/(1-32%)=8.32(万元)
借款的利息率的上限=8.32/100×100%=8.32%(注意此时的分母是金融负债)
(8)借款增加的净利润
=借款增加的税后经营净利润-借款增加的税后利息
=借款增加的税后经营净利润-100×6%×(1-32%)
=借款增加的税后经营净利润-4.08
借款增加的税后经营净利润
=借款增加的净经营资产×净经营资产净利率
=(借款增加的净负债+借款增加的股东权益)×净经营资产净利率
=(20+0)×28.29%
=5.66(万元)
借款增加的净利润=5.66-4.08=1.58(万元)
或:
借款的税后利息率=4.08/20×100%=20.4%
借款的经营差异率=28.29%-20.4%=7.89%
借款增加的税后净利润=借款增加的净经营资产×经营差异率=20×7.89%=1.58(万元)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消防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土建职称公路检测工程师建筑八大员注册建筑师二级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 城乡规划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环境影响评价土地登记代理公路造价师公路监理师化工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计量工程师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卫生资格考试卫生高级职称护士资格证初级护师主管护师住院医师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医师中西医助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内科主治医师外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治儿科主治医师妇产科医师西药士/师中药士/师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医学理论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