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行车净空:净高要求( )m,净宽要求( )m。
A.2.0;1.0
B.2.0;1.2
C.2.2;1.0
D.2.2;1.2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自行车在城市道路上通行净高要求至少为2.2m;净宽要求至少为1.0m。
考点:
1.行人:净空2.2m,限界宽0.75~1.0m宽;
2.自选车:净空2.2m,限界宽1.0m宽;
3.机动车:小汽车净空1.6m,限界2.0m宽;公共汽车净空3.0m,限界2.6m宽;大货车净空4.0m,限界3.0m宽;
4.道路桥洞限界:行人自行车为2.5m,汽车为4.5m;
5.铁路净高:电力机动车6.5m,蒸汽机车为5.5m,宽为4.88m;
6.桥下通航净空要求,取决于通航登记。
2、平面弯道视距界限内必须清除高于( )m的障碍物。
A.1.0
B.1.2
C.1.4
D.1.5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车辆在平面弯道上行驶时,曲线内侧的边坡、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可能会遮挡驾驶员的视线,影响行车安全,必须清除限界内高于1.2m的灌木、乔木等障碍物。
考点:
1.行车视距:停车视距决定于驾驶员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距离、车辆制动和安全距离。会车视距一般为两倍停车距离。
计算行车速度为80、60、50、45、40、35、30、25、20、15、10km/h,对应的停车视距对应为110、70、60、45、40、35、30、25、20、15、10m。
2.视距限界:平面弯道在限界内清除高于1.2m的障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并设警告标志,以保证安全。纵向视距通常设置最小竖曲线半径的方法来保证。交叉口视距要满足视距三角形要求。
3、一般城市主干路小型车车道宽度选用( )m,大型车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选用( ),支路车道最窄不宜小于( )m。
A.3.5;3.75;3.5
B.3.0;3.5;3.0
C.3.5;3.75;3.0
D.3.0;3.5;3.5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我国城市道路上行驶的载重汽车所占比例较大,为了确保安全,车道常划得较宽。小型车道宽选用3.5m,大型车为3.75m,支路车道大于等于3.0m。
考点:
1.车道宽度:宽度决定于车辆的车身宽度,以及车辆在横向的安全距离。
(1)车身宽度:大卡车2.5m;大客车2.6m;小汽车2.0m。
(2)横向安全距离:决定于车辆在行驶时摆动、偏移的宽度,以及车身与相邻车道或人行道侧在边缘必要的安全间隙,同车速、路面质量、驾驶技术、交通秩序等因素有关。一般可取为1.0~1.4m。
(3)车道宽度:一般城市主干路小型车道宽度选用3.5m;大型车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选用3.75m;支路车道最窄不宜小于3m;供沿路边停靠车辆的车道为2.5~3.0m。
2.机动车道一个方向的通行能力:
在多车道的情况下,彼此之间又无分隔带,靠近道路中线的车道通行能力最高,而并列于其旁的车道,通行能力则依次逐条递减。
3.机动车道宽度:
理论上等于所需要的车道数乘以一条车道所需宽度。根据设计交通量和车道的通行能力,先大致估计一下车道数,然后以行驶在该路上的主要车辆,按一定的交通组织方案考虑车辆在横断面上的组合方式,初步确定出机动车道宽度,由此,求出机动车道的总通行能力与要求通过的设计交通量相比较。如果两者相适应,则此组合方式需要的总宽度即为设计的机动车道宽度。
双向车道数一般不宜超过4~6条;一般车行道两个方向的车道数相等,车道总数为偶数,也可根据情况采用奇数;同一路线各段在城市中所处位置不同。机动车道宽度不应强求一致;根据各地城市道路建设经验的规定:双车道一般7.5~8.0m;三车道10.0~11.0m;四车道13.0~15.0m;六车道19.0~22.0m。
4、污水量预测与计算时,生活污水量约占生活用水量的( )。
A.95%~98%
B.90%~95%
C.60%~80%
D.70%~90%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生活污水量一般少于生活用水量。
考点:
1.生活污水量
居住区的生活污水量,一般可采取与生活用水量相同的定额,若室内没有卫生设备,流入污水管网的生活污水往往要比用水量少。一般污水排除率可达85%~95%。
2.工业废水量
包括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两种,应分别估算。生产污水量根据各工厂的设备和生产工艺过程来决定,要由工厂提供数值。生产废水可由雨水系统排除或重复使用。排除率可达75%~95%。
3.雨水量
根据降雨强度、汇水面积、径流系统数计算而得。
5、重现期为50年的洪水,其频率为( )。防洪堤的转弯半径应尽可能的大一些,一般为( )倍的设计水面宽。
A.2%;2~4
B.2%;5~8
C.5%;2~4
D.5%;5~8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洪水重现期与频率成倒数关系。防洪堤转弯半径尽可能大一些,力求避免急弯和折弯。
考点:
1.城市防洪防涝对策
对于洪水的防治,应从流域的治理入手。对于河流洪水防治有“上蓄水、中固堤、下利泄”的原则。
2.城市防洪、防涝标准
3.防洪、防涝工程设施规则
主要由堤防、排洪沟渠、防洪闸和排涝设施组成。堤顶标高应高于洪(潮)水位0.5米以上。堤线的转弯半径尽可能大一些,力求避免急弯和折弯,一般为5~8倍的设计水面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