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大纲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2、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
1、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例题】城市有哪些主要特征:( )
A.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居民点
B.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C.非农业生产聚集的居民点
D.公共活动聚集的居民点
答案:BC
分析:这个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城市定义。这个题是对定义考查的题目,这是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一种题型,对这类题目我们的策略是记住关键词,这样可以比较省时省力,还能记忆准确。
2、城市产生的动因: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于城市的产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3、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因: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村推动力
二是城市的吸引力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
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
(1)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另外我们要知道,这是由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的。
对这一现象,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低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用。
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
增长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政策。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而言,有限的资源应该集中在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作为增长极核,由此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使区域经济最终能够趋于均衡。
中心城市——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
(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主要是为满足城市以外地区的需求)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3)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
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
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
—— 2019年城乡规划师考试题库-网校课程培训方案 —— | ||
考试题库 | 2019年城乡规划师考试题库 | 在线做题 |
网校课程 |
2019年城乡规划师:备考指导+教材精讲班+考点强化班+模考点题班+内部密卷 最新报名、考试动态,备考资料、讲义学习、考试题库等学习资料获取,欢迎加入城乡规划师考试交流群:686502693 有专业的老师为你解答。 |
在线试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