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城乡规划师 >> 规划原理 >> 复习辅导 >> 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辅导资料-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

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辅导资料-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_第2页

考试网  [ 2016年6月21日 ]  【

3.城市发展形态与土地利用

城市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大片的农田转变为非农业土地利用形态,二是原有的城市土地利用趋于高度化。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前者可称为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后者则属于集约型发展模式。一般认为,粗放型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的投入,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来实现;集约型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单位投入的产出率的提高,依靠科技发展、劳力素质与质量的改善,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提高综合生产率实现增长。其要旨在于:提高生产率,降低稀缺要素的要求,以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所确立的理想境界。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城市总体上还处于粗放型发展,即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相对滞后,与“两个基本转变”不相符。

3.1城市土地价值问题。

土地存在价值,即土地价值,它是“土地物质(资源)”和“土地资本”的统一体。土地资源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要素和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和来源;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土地资本是附加了人类劳动的已利用土地,即土地投入,并且当投资增加时,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情况下,土地资本也随之增加。由于缺乏土地价值观念,城市土地整体的投入产出率偏低。

首先,城市用地结构失衡,致使土地使用不当和不足,降低了城市的综合功能和活力,土地产出效益差,土地价值显化不足。尽管可以采取必要的空间置换,挖掘使用潜力,从整体看是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和价值,但从投入成本分析,置换的额外成本支出仍然使得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偏低,不必要的经济浪费过大。

其次,土地价值中没有包括生态价值,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退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有形损失每年约1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还不包括间接的、自然保护方面的和不好用数字计算的损失等。因此,土地价值应得到充分“绿化”。如在城市集中区,生态绿地通过提升周边地带土地价值,弥补了其原有的经济损失,并提高了地区土地整体价值,收到良好的环境经济效应,增强了城市发展活力和增加了城市无形资产。上海市中心在黄浦、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铺设23万m2的公共绿地,便是明证。

第三,忽视城市土地潜在价值。“垃圾围城”现象便是其一。全国666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如北京三、四环之间有50 m以上的垃圾山近5000座,占地460多hm2,西安近郊也有330多hm2。这些垃圾多在城乡结合部、交通干线两侧和近郊区,是最具潜质的城市发展用地,土地潜在价值很高,却受到吞噬,进而对城市进一步发展形成障碍。

3.2城市土地利用问题。

城市是由地面、上部和地下三维空间协调扩展而成的。相应的,城市土地利用也存在如上三个方面。当前绝大多数城市不能地下地上统筹规划、长远与近期相结合,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遗憾和巨大浪费。

1991年“东京宣言”指出21世纪将是地下空间的世纪,“地下空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空间”。西方发达国家早在本世纪已利用地下空间,日本全国每天1/9的人口要光顾地下商业街、美国和加拿大的地下步行系统相当完善。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具有众多优点:节省土地资源、缓解中心区高密度、人车立体分流,疏导交通、扩充基础设施容量、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绿地,改善生态环境等。而我国城市仅人防规划涉及地下空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城市地下空间零散,不成系统。

城市上部空间也利用不足。1990年全国455个设市城市建成区平均整体容积率只有0.31,住房建设区的容积率也只有0.7-0.9,而台湾台北市为1.2-3.0,香港则高达1.6-10,纽约商业集中地平均为15-18,普通商业地也在10左右。根据我国情况,城市整体容积率可在0.40-0.45,最高可达0.60,居住区容积率可高达1.80。

根据城市性质和规模,结合用地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城市整体容积率,以空间垂直利用代替平面利用,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城市土地的空间利用率。注重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为导向,通过完善的法律约束机制,集约利用土地,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12
纠错评论责编:ouhaihong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