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来实现的。教育与人的发展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一方面,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制约作用,它可以促使人的身心朝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要求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人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身心方面的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一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身体各器官的健全发育;二是指体质的增强,即身体各组织器官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如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等的发展;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一)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但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来实现。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与遗传素质的概念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肤色、身高和体重等都是可以遗传的。
这些解剖生理特点也称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第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所获得的生理组织和最初的生命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种遗传素质,或者遗传素质有缺陷,身心的发展水平就会受到不可弥补的影响,某种发展可能永远就不能实现。如一个生而失聪的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其听觉能力而成为一个音乐家。
第二,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步发展成熟的。如人脑的发展,新生儿平均为390g,8—9个月为660g,2—3岁为900—1010g,6—7岁为1280g,9岁为1350g,12—13岁为1400g,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限制与可能,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如人们常说婴儿的发展是“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爸爸”,就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教育必须按照遗传素质发展的水平进行,超越于或落后于遗传素质成熟水平的教育都不利于人的发展。如让6个月的婴儿学走路,让4岁的小孩学高等数学,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其发展。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的胖瘦、肤色的黑白上,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在医院婴儿室里,你可以看到,刚出生的婴儿就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比较安静,容易入睡;有的则手脚乱动,大哭大闹。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一个神经活动灵敏、智力超群的儿童比较容易教育成材;一个天生弱智的儿童,就会给教育带来很大困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了22.8万儿童,发现低能儿约占3%一4%,而低能儿中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的。
(3)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第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变为现实。如“狼孩”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20年,人们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他们虽然具有人的遗传素质,但由于缺乏人类生活环境,长期与动物生活在一起,回到人群中后,最终也难以成长为正常的人。
第二,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著名的神经生理专家巴甫洛夫经过研究指出:“神经活动类型在生活进程中发展着、变化着,并且神经活动类型,不仅是遗传的结果,也是环境和有机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能养成儿童生活所必需的神经活动类型。”
第三,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限度的。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但是人们在发展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并不都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人的实践和主观能动性也起很大作用,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是有一定限度的。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的追踪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的智力水平与晚年的工作成就并无极大的关系,有成就的人并不都是家长、教师认为很聪明的学生,而是做事认真、努力的人。
由此可知,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此,片面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是不正确的,会陷入“遗传决定论”的错误之中。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指人生活其中,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利_=会环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是被人加工改造过的、打上人的印记的社会化的自然,如工厂、矿山、城市建筑、水库电站、农庄田园等。它是按照人的需要由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社会物质财富,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经验,体现着人类勤劳、勇敢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及人类的力量,具有社会意义。它所包含的物质化的社会历史经验,构成人的认识对象,成为人的心理、精神发展的源泉和内容;它作为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又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它的发展推动着人去学习文化科学技术,这就构成人的发展的动力;它所包含的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水平、物质资料的丰富程度、整个人化自然的发展程度和速度,都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水平和程度。
②人们之问的交往活动
人一生下来,首先与人交往,先是与作为家庭成员的父母、祖辈交往,以后则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他人的言行思想都会在他身上产生影响,形成其一定的思想意识。在交往中,人们之间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必须要受到这种关系的影响。人是具体的社会的人,人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文艺、科学、宗教等形式的社会意识构成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它能帮助人们认识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对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得到深化。它还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们对古代和外域的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加以认识,使人们对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得以扩大。意识形态发展的需要也构成人的发展的动力,科学、文艺的发展往往能产生大批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
(2)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离开社会环境这种外部条件,再好的遗传素质也难以发挥作用。如19世纪初,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出生后,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与普通婴儿对换,三四岁时被关进黑暗低小的地牢里,直到17岁,时才被放出来。经检查,他身高只有144cm,膝盖已经变形,走路如同婴儿学步,目光呆滞、怕光,暗视觉特别敏锐,黑夜里能看清一百八十步以外的马匹,听觉、嗅觉比较灵敏,但不会谈话,智力如同幼儿。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人的发展受后天环境的制约,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这种可能性不会转变为现实。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还有历史上流传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都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很大。
(3)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但是人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有的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要求相反的道路。有的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却能“出污泥而不染”,成为很有作为的人。如司马迁遭宫刑而作《史记》,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等。即使在同一条件下,有的卓有成效,有的却平平庸庸。因此仅仅认为人是环境的消极产物,人的发展为环境所决定,就会滑入“环境决定论”的错误之中。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广义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能对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加以选择和控制,利用环境巾的积极因素,克服和排除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创造出有利于人的发展的良好条件,促使人健康顺利地成长。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伞面、系统和深刻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利用集中的时问,有计划,有组织地全面、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它特别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9形成良好的品德。这是任何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家庭和社会等环境的影响所无法比拟的。
(3)学校教育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是由教师来培养学生。教师受过专门培训,他们“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明确教育日的,掌握教育内容,掌握教育的方法、技能和技巧,能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教育学生,因而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上述原因,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承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单凭教育就能决定人的发展水平。教育的主导作用不能脱离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而机械地实现。同时,教育的主导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要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如果看不到这些,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就会陷入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教育万能论”的错误之中。
(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的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发展中的年轻一代。教育要有效地促进年轻一代身心健康顺利地发展,必须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发展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具有顺序性的。如新生婴儿的身体是从头部向下肢发展,从中心部位向全身边缘方向发展。儿童大骨骼和大肌肉的发展先于小骨骼和小肌肉的发展。儿童的心理是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发展,先有高兴、恐惧等情感,然后才会有理智、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育必须适应这种顺序性,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在工作中真正做到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既“不陵节而施”、“揠苗助长”,也不倒退而违反其发展顺序。
青少年身心发展还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指年龄阶段性,是一定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即儿童年龄特征。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各年龄阶段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必须注意这种阶段性,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实施不同内容的教育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决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教育者还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的衔接点和质变期,做好衔接、过渡工作,促使学生更好地由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人的身心发展不是匀速进行的,各个部位各种功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智力的发展,在儿童最初的几年发展很快,4周岁前就已达到成人智力水平的一半,而此后则呈阶梯型减速发展。二是指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如儿童的视觉、听觉很早就达到成熟水平,而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的能力,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成熟。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韵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如4—5岁时儿童视觉、听觉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是进行绘画、音乐教育的最佳期。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以及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大体上都是相同的、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速度会发生某些变化。如我国解放前后儿童在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发展指标方面就有明显差异;我国当代城市和边远地区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也有所不同。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稳定性的特点,教育要注意这种稳定性,掌握每一年龄阶段中那些比较稳定的共同特点来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不任意改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要考虑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注意把握学生身心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恰当地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固守书本上的教条或一成不变的儿索年龄特征的旧指标。要充分利用薪的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充分利用青少年发展的町能性,挖掘青少年发展的潜力,为学生提供新的教育教学内容和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
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于每个个体的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所所获得的条件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性。这种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为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如两个同为6岁的儿童,一个儿童的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已经掌握数的概念,可以利用概念进行运算;另一个还不能脱离实物进行运算。其次,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学生数学能力强,有的学生则语言能力强等。最后,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也不同。如有的学生热情,有的则冷漠;有的学生合群,有的则孤僻;有的学生果断坚强,有的则优柔寡断,等等。
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消防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土建职称公路检测工程师建筑八大员注册建筑师二级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 城乡规划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环境影响评价土地登记代理公路造价师公路监理师化工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计量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