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Ⅰ阶段 | 口腔科Ⅰ阶段 | 眼科Ⅰ阶段 | 精神科Ⅰ阶段 | 康复医学Ⅰ阶段 | 儿外科Ⅰ阶段 | 急诊科Ⅰ阶段 |
临床病理科Ⅰ阶段 | 医学检验科Ⅰ阶段 | 神经内科Ⅰ阶段 | 医学影像科Ⅰ阶段 | 儿内科Ⅰ阶段 | 麻醉科Ⅰ阶段 | 皮肤科Ⅰ阶段 |
全科医学Ⅰ阶段 | 耳鼻咽喉科Ⅰ阶段 | 医院药师Ⅰ阶段 | 外科Ⅰ阶段 | 妇产科Ⅰ阶段 | 内科Ⅰ阶段 |
儿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精神科 | 康复医学科 | 口腔科 |
临床病理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神经内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外科 |
小儿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骨伤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全科 | 中医外科 | 中医五官科 | 中医针灸推拿 | 肿瘤学 |
超声波 | 放射科 | 病理科 | 眼科 | 精神科 | 口腔科 | 妇产科 |
外科 | 神经内科 | 儿内科 | 耳鼻咽喉科 | 儿外科 | 传染病科 | 皮肤科 |
麻醉科 | 内科 | 全科医学 | 儿科 | 急诊科 | 康复医学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 |
妇产科 | 儿科 | 急诊科 | 皮肤性病科 | 耳鼻咽喉科 | 眼科 | 医学影像科 |
内科 | 神经内科 | 病理科 | 儿外科 | 精神科 | 麻醉科 | 康复科 |
口腔科 | 全科医学 | 外科 | 检验医学科 | 放射科 | 超声医学科 | 核医学科 |
放射肿瘤科 |
中医针灸推拿 | 儿科 | 耳鼻喉科 | 皮肤科 | 急诊科 | 妇产科 | 神经内科 |
外科 | 麻醉科 | 中医妇科 | 眼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学 |
中医耳鼻咽喉科 | 中医肛肠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皮肤科 | 中医眼科 | 中医骨伤科 | 口腔科 |
全科医学 | 小儿外科 | 医学影像科 | 临床病理科 | 内科 |
肿瘤学 | 儿科 | 儿外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康复医学 |
口腔科 | 临床病理科 | 精神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神经内科 | 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 |
病理科 | 内科 | 重症医学 | 儿科 | 儿外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精神科 | 康复医学 | 口腔科 | 麻醉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神经内科 | 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科 |
儿科学神经内科学 | 全科医学 | 内科学 | 外科学 | 神经内科学 | 妇产科学 | 中医学 |
小儿外科学 | 眼科学 | 耳鼻咽喉科学 | 急诊医学 | 皮肤科学 | 麻醉学 | 医学检验学 |
精神科学 | 口腔医学 | 康复医学 | 临床病理学 | 医学影像学 | 医学检验学 | 临床营养学 |
传染科 | 妇产科 | 儿科 | 耳鼻喉科 | 口腔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皮肤科 | 外科 | 眼科 | 中医妇科 | 针灸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耳鼻咽喉科 |
中医骨伤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皮肤科 | 中医外科 | 中医眼科 | 中医肛肠科 |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B 3. C 4. D 5. D 6. C 7. C 8. A 9. D 10. A
11.B 12.D 13.D 14.A 15.B16.C 17.D 18.B 19.D 20.C 21.B 22.C 23.D 24.B 25.D 26.C 27.C 28.A 29.C 30.C 31.D 32.A 33.C 34.C 35.B 36.B 37.B 38.C 39.C 40.C 41、 A 42、 D 43、 A 44、 A 45、 D 46、 B 47、 D 48、 A 49、 C 50、 D 51.D 52.A 53.C 54.C 55.B 56.B 57.B 58.C 59.C 60.C
三、填空题
1.病 病机 2.化 变 3.抑强 扶弱 4.仓廪 五味 5.水脏 津液 6.诸经 肝脏 7.飧泄 瞋胀 8.通 通 9.爪 筋 10.煦 濡 11.帅 母 12.督 任 13.悲 笑不休 14.乱 肾 15.骨 筋 16.外 内 17.湿 脾 18.邪气 盛 精气夺 19.胞宫 子宫 20.标 本 21.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22.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23.主持、调节全身各 脏腑之气 24.肾精不足 25.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 26.直中于里, 伤及脏腑阳气 27.辨证 (审证 求因 28.气机紊乱 29.受盛化物、 泌 别清浊 30.刺痛
三、问答题
1.二者对于维护肺的正常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正常宣发为正常肃降提供了 条件;正常的肃降又为宣发的正常打下了基础。此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肺气能宣能降,能吸清,能呼浊,保证了呼吸运 动的进行。若宣降失常,则清气吸入困难,浊气排出障碍,可致胸闷、咳嗽。 (2肺气宣,使津气布散于皮毛,令皮毛润泽光亮; 肺气降,水津下布全身,以滋润濡养机体。 (3肺气宣发,精微得以布散,浊气得以排出,汗液排泄正常;肺气肃降,清气下纳, 水液下行,无水湿痰浊之患,维持着肺的清肃之性。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三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因风善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性,故 为阳邪。人体的头面及肌表部位为阳位,也是风邪易侵之处,即易袭阳位。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袭人体,易使腠理疏松、开泄,可 见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故风性善行。如风痹证„„。风邪致病具
有发病急骤变幻无常的特点,故风邪数变。如风疹病„„。 (3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邪气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 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临床上风邪犯人,为病范围广泛,病种繁多,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 素。
3、血液,指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生成:血的生成与脾胃、肾、肺、心有关。血由来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则脾胃为生血之源。营气和津 液上注于肺脉,经过肺气和心阳的气化而生成血。肾藏精,精是生成血的原始物质。肝藏血,必赖肾精充养而旺盛,精血之间存在 着相互资生和转化关系。
4.含义: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其特征是:以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 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5.①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②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 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思维方法以解释人体生命的产生、生命过程的维系、疾病发生的原因 机理及诊断防治等。③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其主要成就: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