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Ⅰ阶段 | 口腔科Ⅰ阶段 | 眼科Ⅰ阶段 | 精神科Ⅰ阶段 | 康复医学Ⅰ阶段 | 儿外科Ⅰ阶段 | 急诊科Ⅰ阶段 |
临床病理科Ⅰ阶段 | 医学检验科Ⅰ阶段 | 神经内科Ⅰ阶段 | 医学影像科Ⅰ阶段 | 儿内科Ⅰ阶段 | 麻醉科Ⅰ阶段 | 皮肤科Ⅰ阶段 |
全科医学Ⅰ阶段 | 耳鼻咽喉科Ⅰ阶段 | 医院药师Ⅰ阶段 | 外科Ⅰ阶段 | 妇产科Ⅰ阶段 | 内科Ⅰ阶段 |
儿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精神科 | 康复医学科 | 口腔科 |
临床病理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神经内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外科 |
小儿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骨伤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全科 | 中医外科 | 中医五官科 | 中医针灸推拿 | 肿瘤学 |
超声波 | 放射科 | 病理科 | 眼科 | 精神科 | 口腔科 | 妇产科 |
外科 | 神经内科 | 儿内科 | 耳鼻咽喉科 | 儿外科 | 传染病科 | 皮肤科 |
麻醉科 | 内科 | 全科医学 | 儿科 | 急诊科 | 康复医学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 |
妇产科 | 儿科 | 急诊科 | 皮肤性病科 | 耳鼻咽喉科 | 眼科 | 医学影像科 |
内科 | 神经内科 | 病理科 | 儿外科 | 精神科 | 麻醉科 | 康复科 |
口腔科 | 全科医学 | 外科 | 检验医学科 | 放射科 | 超声医学科 | 核医学科 |
放射肿瘤科 |
中医针灸推拿 | 儿科 | 耳鼻喉科 | 皮肤科 | 急诊科 | 妇产科 | 神经内科 |
外科 | 麻醉科 | 中医妇科 | 眼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学 |
中医耳鼻咽喉科 | 中医肛肠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皮肤科 | 中医眼科 | 中医骨伤科 | 口腔科 |
全科医学 | 小儿外科 | 医学影像科 | 临床病理科 | 内科 |
肿瘤学 | 儿科 | 儿外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康复医学 |
口腔科 | 临床病理科 | 精神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神经内科 | 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 |
病理科 | 内科 | 重症医学 | 儿科 | 儿外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精神科 | 康复医学 | 口腔科 | 麻醉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神经内科 | 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科 |
儿科学神经内科学 | 全科医学 | 内科学 | 外科学 | 神经内科学 | 妇产科学 | 中医学 |
小儿外科学 | 眼科学 | 耳鼻咽喉科学 | 急诊医学 | 皮肤科学 | 麻醉学 | 医学检验学 |
精神科学 | 口腔医学 | 康复医学 | 临床病理学 | 医学影像学 | 医学检验学 | 临床营养学 |
传染科 | 妇产科 | 儿科 | 耳鼻喉科 | 口腔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皮肤科 | 外科 | 眼科 | 中医妇科 | 针灸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耳鼻咽喉科 |
中医骨伤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皮肤科 | 中医外科 | 中医眼科 | 中医肛肠科 |
病案一 急性盆腔炎
2011-05-06
患者张琴,女,31 岁,3 天前性生活后即感下腹部疼痛,伴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异味,未予重视;后腹痛日渐加剧,难以忍受,伴发热,于昨日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盆腔炎”,予左氧氟沙星、替硝唑等输液抗炎治疗,疼痛无缓解;故今前来我院妇科就诊,目前下腹部疼痛剧烈,伴腰酸,发热,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无阴痒,无肛门坠胀,无恶心呕吐,无腹泻,食纳差,二便调,舌红有紫气,苔黄腻,脉弦滑。月经史:15 岁月经初潮,周期 5-6/28-32 天,量中等,色红,夹少许血块,无痛经,末次月经:2011 年 4 月 24 日,量色同前。生育史 1-0-1-1,末次妊娠 2008 年顺产 1 胎,现工具避孕。妇科检查(经阴道)外阴:经产式;阴道: 畅,充血,中等量分泌物,色黄质稠;宫颈:轻炎,重度抬举痛;子宫:中后位,饱满,重度压痛;附件:双侧附件中度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5.6*109/L,N 85.60%。白带 BV:(+)。B 超: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占位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咨询,请添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群:964676878在线体验住院医师考试题库。
考试题库:2020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招录试题
答案:
一、病历书写
姓名:张 琴 职业:无
性别:女 工作单位:无
年龄:31 岁 住址:白下区某处
婚姻:已 婚 供史者 :本人
民族:汉 族 发病节气:立夏
记录日期:2011-05-06
主诉:下腹部疼痛 3 伴带下量多异味天。
现病史:患者 3 天前性生活后即感下腹部疼痛,伴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异味,未予重视;后腹痛日渐加剧,难以忍受,遂于昨日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盆腔炎”,予左氧氟沙星、替硝唑等输液抗炎治疗,疼痛无缓解;故今前来我院妇科就诊,目前下腹部疼痛剧烈,带下量多,色黄质稠,伴腰酸,发热,无阴痒,无肛门坠胀,无恶心呕吐,无腹泻,食纳差,二便调。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无烟酒不良嗜好,喜食辛辣之品,无冶游史。月经史:15 岁月经初潮,周期 5-6/28-32 天,量中等,色红,夹少许血块,无痛经,末次月经:2011 年 4 月 24 日,量色同前。适龄结婚,配偶体健,生育史 1-0-1-1,末次妊娠 2008 年顺产 1 胎,现工具避孕。否认家族遗传倾向疾病。
体 格 检 查
体温 38.5℃ 脉搏 88 次/分 呼吸 20 次/分 血压 125/85mmHg
神志清楚,发育正常,形体适中,自主体位,查体合作;舌红有紫气,苔黄腻,脉弦滑(过于简单);腹平软,下腹腹部有明显压痛,无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明显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
妇科检查(经阴道)
外阴:经产式;
阴道: 畅,充血,中等量分泌物,色黄质稠;
宫颈:轻炎,重度抬举痛;
子宫:中后位,饱满,重度压痛;
附件:双侧附件中度压痛。2
辅 助 检 查
血常规:WBC 15.6*109/L,N 85.60%。 (2011-05-06 本院)
白带 BV:(+)。 (2011-05-06 本院)
B 超: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2011-05-06 本院)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妇人腹痛”范畴,证属湿热瘀结。患者适逢不洁性生活,湿热之邪下注胞宫胞络,阻碍血行,血行不利,留而化瘀,湿热与瘀互结,阻滞胞宫胞络,不通则痛,发为本病。需与“肠痈”相鉴别,后者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胃肠道症状,二者不难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1.患者,女,31 岁,下腹部疼痛 3 天。2.伴腰酸,发热,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无阴痒,无肛门坠胀,无恶心呕吐,无腹泻。3.妇科检查:阴道充血,见中等量分泌物,色黄质稠;宫颈轻炎,重度抬举痛;子宫中后位,饱满,重度压痛;双侧附件中度压痛。4.血常规:WBC 15.6*109/L,N 85.60%。B 超:子宫附件未见占位灶。 考虑诊断为“急性盆腔炎”。本病当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后者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胃肠道症状,二者不难鉴别。
诊断:中医:妇人腹痛(湿热瘀结);西医:急性盆腔炎
治疗:中药汤剂清热利湿,化瘀止痛口服,方选仙方活命饮加减。并予生理盐水 100ml+头孢噻肟钠 3.0 静滴,每 12 小时 1 次,甲硝唑 0.5 静滴,每 8 小时 1 次。每日复查血常规,直至降至正常。体温高于 38.5℃,予以物理降温,必要时予以解热镇痛药。72 小时内若腹痛加剧、血象不降,则予以转院治疗。
金银花 15g 当归 10g 赤芍 10g 皂角刺 10g
白芷 10g 乳香 6g 没药 6g 生苡仁 15g
玄胡 15g 枳壳 10g 柴胡 10g
每日一剂 口服
嘱患者半卧位,清淡饮食,多休息,随诊。
预防:注意性生活卫生,减少性传播疾病。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平时避免过度劳累。
医师签名:***
二、回答问题
1. 如何预防急性盆腔炎?
答:1.注意性生活卫生,减少性传播疾病。(5 分)2.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5 分)3.公共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殖道感染的认识,宣传预防感染的重要性。(5 分)4.严格掌握妇科手术指征,做好术前准备,术时注意无菌操作,预防感染。(5 分)5.及时治疗急性盆腔炎性疾病,防止后遗症发生。(5 分)
2.盆腔炎如何辩证论治?
答:盆腔炎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3 分)
急性盆腔炎发病急,病情重,病史凶险。病因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3 分)故临证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2 分)热毒炽盛证,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方选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2 分)湿热瘀结证,治以仙方活命饮加减。(2 分)慢性盆腔炎多为邪热余毒残留,与冲任之气血相搏结,凝聚不去,日久难愈,耗伤气血,虚实错杂。(5 分)湿热瘀结证,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方选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减(2分);气滞血瘀证,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选膈下逐瘀汤(2 分);寒湿瘀滞证,治以祛寒除湿、活血化瘀,方选少腹逐瘀汤(2 分);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健脾,化瘀散结,方选理冲汤。(2 分)
3.该病抗生素如何选择?
答:抗生素治疗原则:经验性、广谱、及时及个体化。(2 分)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较3合理,但通常需在获得实验室结果前即给予抗生素治疗,因此,初始治疗往往根据经验选择抗生素,选择广谱抗生素以及联合用药。(3 分)
1.第二代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加多西环素或阿奇霉素。考虑脓肿可能,加用克林霉素或甲硝唑。(5 分)
2.克林霉素联合氨基糖甙类药物。(5 分)
3.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甲硝唑。(5 分)
4.青霉素类联合四环素类药物。(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