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Ⅰ阶段 | 口腔科Ⅰ阶段 | 眼科Ⅰ阶段 | 精神科Ⅰ阶段 | 康复医学Ⅰ阶段 | 儿外科Ⅰ阶段 | 急诊科Ⅰ阶段 |
临床病理科Ⅰ阶段 | 医学检验科Ⅰ阶段 | 神经内科Ⅰ阶段 | 医学影像科Ⅰ阶段 | 儿内科Ⅰ阶段 | 麻醉科Ⅰ阶段 | 皮肤科Ⅰ阶段 |
全科医学Ⅰ阶段 | 耳鼻咽喉科Ⅰ阶段 | 医院药师Ⅰ阶段 | 外科Ⅰ阶段 | 妇产科Ⅰ阶段 | 内科Ⅰ阶段 |
儿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精神科 | 康复医学科 | 口腔科 |
临床病理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神经内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外科 |
小儿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骨伤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全科 | 中医外科 | 中医五官科 | 中医针灸推拿 | 肿瘤学 |
超声波 | 放射科 | 病理科 | 眼科 | 精神科 | 口腔科 | 妇产科 |
外科 | 神经内科 | 儿内科 | 耳鼻咽喉科 | 儿外科 | 传染病科 | 皮肤科 |
麻醉科 | 内科 | 全科医学 | 儿科 | 急诊科 | 康复医学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 |
妇产科 | 儿科 | 急诊科 | 皮肤性病科 | 耳鼻咽喉科 | 眼科 | 医学影像科 |
内科 | 神经内科 | 病理科 | 儿外科 | 精神科 | 麻醉科 | 康复科 |
口腔科 | 全科医学 | 外科 | 检验医学科 | 放射科 | 超声医学科 | 核医学科 |
放射肿瘤科 |
中医针灸推拿 | 儿科 | 耳鼻喉科 | 皮肤科 | 急诊科 | 妇产科 | 神经内科 |
外科 | 麻醉科 | 中医妇科 | 眼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学 |
中医耳鼻咽喉科 | 中医肛肠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皮肤科 | 中医眼科 | 中医骨伤科 | 口腔科 |
全科医学 | 小儿外科 | 医学影像科 | 临床病理科 | 内科 |
肿瘤学 | 儿科 | 儿外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康复医学 |
口腔科 | 临床病理科 | 精神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神经内科 | 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 |
病理科 | 内科 | 重症医学 | 儿科 | 儿外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精神科 | 康复医学 | 口腔科 | 麻醉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神经内科 | 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科 |
儿科学神经内科学 | 全科医学 | 内科学 | 外科学 | 神经内科学 | 妇产科学 | 中医学 |
小儿外科学 | 眼科学 | 耳鼻咽喉科学 | 急诊医学 | 皮肤科学 | 麻醉学 | 医学检验学 |
精神科学 | 口腔医学 | 康复医学 | 临床病理学 | 医学影像学 | 医学检验学 | 临床营养学 |
传染科 | 妇产科 | 儿科 | 耳鼻喉科 | 口腔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皮肤科 | 外科 | 眼科 | 中医妇科 | 针灸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耳鼻咽喉科 |
中医骨伤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皮肤科 | 中医外科 | 中医眼科 | 中医肛肠科 |
(四)问答题
1.手少阴心经心火上炎有哪些主要症状?其针灸治疗原则是什么?
2.风寒湿伤脾之经络有哪些临床表现?其针灸治疗原则是什么?
3何谓八会穴?临床如何运用?
4.何谓八脉交会穴?临床如何配合使用?
5.下合穴在临床中有哪些应用?
6.如何理解针灸中的“因时制宜”。
7.举例说明针灸取穴原则。
8.什么叫原络配穴法?临床如何运用?
9.什么是郄穴?如何应用?
10.根据五行与阴经五输穴的配应关系,试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C 2.E 3.E 4.B 5.D 6.E 7.C
(二)B型题
1.D 2.C 3.B 4.E 5.C 6.D 7.D 8.A 9.E 10 B 11.D 12.E
13.B 14 .C 15.A 16. A 17.C 18 .D 19 .C 20 .D 21.E 22 .C 23 .A 24 B
(三)D型题
1.AB 2.BE 3.CD 4.BD 5.AD 6 BD
(四)X型题
1.AEC 2.ABD 3.BD 4.ABCE 5.ABCD 6.AC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以及经络异常
反应,辨别经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称为经络证治。
2.即随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
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提出的。
3.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4.本经原穴与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
5.“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季节(包括时辰)、地理和治疗对象的不同情况
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6.是指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上下配穴法”。
7.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称“郄会配穴”。
(二)填空题
1.深刺久留针 灸法 2.浅刺少留针 点刺出血 3.手太阴 足太阳
4.脏腑辨证 与有关脏腑相联属的 5.俞募穴 重灸 6.任脉 阴跷
7.临泣 耳后、颊、颈、肩 8.行间 解溪 9.神门 复溜
10.郄穴 16 11.井 合 12.身热 喘咳寒热
13.足阳明 大肠 14.胃 腑
(三)辫断题
1.× 2.× 3.√ 4.× 5.× 6. √ 7.× 8.×
(四)问答题
1.若心经热循经上扰,则可见嗌干、目黄、口舌糜烂、舌肿、舌体麻木等。治宜取本经和手厥阴经、太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不灸。
2.若风寒湿邪外侵,痹阻经脉则可见膝股内侧痛、足跗肿痛、四肢屈伸不利、痿痹不仁、足大趾内踝痛等。治宜取本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针灸并用。
3.八会穴是指人体的气、血、筋、骨,脉、髓、脏、腑之精气所聚会的八个腑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气会膻中,血会膈俞、骨会大杼、髓会绝骨。临床上,气病可取膻中,如肺气上逆所致的咳嗽,肝气部滞所致的乳少。
4.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分布于腕踝部上下。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日外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喉咙、胸膈。
5.下合穴的应用是根据《灵抠·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的原则,对六腑的病证均可用各自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大肠合于巨虚上廉,治疗大肠病可取上巨虚,胆合于阳陵泉,治疗胆的病证可取阳陵泉。
6.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可产生一定的影响。春夏之季,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体表,病邪伤人亦多在体表;秋冬季节,阴气渐盛,人体气血潜藏于内,病邪伤人亦多在体内。治疗上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人体气血流注呈现与时辰变化相应的规律,针灸治疗注重取穴与时辰的关系。强调择时选穴,即根据不同的时辰选取不同腧穴进行治疗。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是择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此外,因时翩宜还应把握针灸的有效时机,如治疗疟疾多在发作前2~3小时针刺等。
7.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骑穴。取穴原则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近部取穴。即指选取距离病痛所在部位或临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症,均可接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腑穴.予以治疗。如鼻病取迎香等。二是远部取穴。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方法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多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棘上前腧穴。例如: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必要时可加取内关等。三是随证取穴。即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提出的。如高热可选取大椎,盗汗取阴郗。
8.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它的临床应用是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畦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例如:手太阴肺经(里)先病,症见咽喉肿痛或咳嗽,即取其原穴太渊为主;手阳明大肠经(表)后病,症见牙痛,则取其经络穴偏历为客。相反如果手阳明大肠经先病,取其经原穴合谷为主;手太阴肺经后病,取其经络穴列缺为客。
9.郄穴是指各经经气深聚的地方。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也各有一个郗穴,合起来共十六个郄穴。其为:肺经郄穴孔最、大肠经郄穴温溜、胃经郄穴粱丘、脾经郄穴地机、心经郄穴阴郄、小肠经郄穴养老、膀胱经郄穴金门、肾经郗穴承浆、心包经郄穴郗门、三焦经郄穴会宗、胆经郄穴外丘、肝经郄穴中都、阳跷脉酃穴跗阳、阴跷脉邵穴交信、阳维脉郄穴阳交、阴维脉郄穴筑宾。郄穴常用以辅助诊断急性病痫。当脏腑经络患有急症时,按压郄穴常常在本经郄穴上出现阳性反应。在治疗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症,是急救的常用穴。如心绞痛取郄门。另外,阴经的郄穴可止各种出血,如孔最善治咳血;阳经郄穴则善于止痛,如急性胃痛取粱丘。
10.首见于《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指井(木)穴可治心下胀满的疾病,肝本为病,常见心下满,因肝脉由足上行,贯膈注肺布胸胁;荥属火为心的属性,火为热病,故刺荥可泻热;俞主体重节痛,输穴属土。归于脾主长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肌肉,脾病则肢体沉重,关节疼痛;经主喘咳寒热,经属金归于肺,肺主气司呼吸.外台皮毛,有病则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合为水穴,归于肾,肾主水,主纳气司二便,有病则出现咳喘,二便失司,水气下流而为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