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Ⅰ阶段 | 口腔科Ⅰ阶段 | 眼科Ⅰ阶段 | 精神科Ⅰ阶段 | 康复医学Ⅰ阶段 | 儿外科Ⅰ阶段 | 急诊科Ⅰ阶段 |
临床病理科Ⅰ阶段 | 医学检验科Ⅰ阶段 | 神经内科Ⅰ阶段 | 医学影像科Ⅰ阶段 | 儿内科Ⅰ阶段 | 麻醉科Ⅰ阶段 | 皮肤科Ⅰ阶段 |
全科医学Ⅰ阶段 | 耳鼻咽喉科Ⅰ阶段 | 医院药师Ⅰ阶段 | 外科Ⅰ阶段 | 妇产科Ⅰ阶段 | 内科Ⅰ阶段 |
儿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精神科 | 康复医学科 | 口腔科 |
临床病理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神经内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外科 |
小儿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骨伤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全科 | 中医外科 | 中医五官科 | 中医针灸推拿 | 肿瘤学 |
超声波 | 放射科 | 病理科 | 眼科 | 精神科 | 口腔科 | 妇产科 |
外科 | 神经内科 | 儿内科 | 耳鼻咽喉科 | 儿外科 | 传染病科 | 皮肤科 |
麻醉科 | 内科 | 全科医学 | 儿科 | 急诊科 | 康复医学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 |
妇产科 | 儿科 | 急诊科 | 皮肤性病科 | 耳鼻咽喉科 | 眼科 | 医学影像科 |
内科 | 神经内科 | 病理科 | 儿外科 | 精神科 | 麻醉科 | 康复科 |
口腔科 | 全科医学 | 外科 | 检验医学科 | 放射科 | 超声医学科 | 核医学科 |
放射肿瘤科 |
中医针灸推拿 | 儿科 | 耳鼻喉科 | 皮肤科 | 急诊科 | 妇产科 | 神经内科 |
外科 | 麻醉科 | 中医妇科 | 眼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学 |
中医耳鼻咽喉科 | 中医肛肠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皮肤科 | 中医眼科 | 中医骨伤科 | 口腔科 |
全科医学 | 小儿外科 | 医学影像科 | 临床病理科 | 内科 |
肿瘤学 | 儿科 | 儿外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康复医学 |
口腔科 | 临床病理科 | 精神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神经内科 | 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 |
病理科 | 内科 | 重症医学 | 儿科 | 儿外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精神科 | 康复医学 | 口腔科 | 麻醉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神经内科 | 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科 |
儿科学神经内科学 | 全科医学 | 内科学 | 外科学 | 神经内科学 | 妇产科学 | 中医学 |
小儿外科学 | 眼科学 | 耳鼻咽喉科学 | 急诊医学 | 皮肤科学 | 麻醉学 | 医学检验学 |
精神科学 | 口腔医学 | 康复医学 | 临床病理学 | 医学影像学 | 医学检验学 | 临床营养学 |
传染科 | 妇产科 | 儿科 | 耳鼻喉科 | 口腔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皮肤科 | 外科 | 眼科 | 中医妇科 | 针灸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耳鼻咽喉科 |
中医骨伤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皮肤科 | 中医外科 | 中医眼科 | 中医肛肠科 |
针灸推拿操作
一、操作准备:
(一)需要物品:一次性针灸针,75%酒精棉球,干棉球,镊子,免洗洗手液。
(二)自身准备:着装规范整洁,戴口罩帽子。
(三)病人准备(口述):
核对病人信息,向患者做好解释,消除紧张感,嘱病人操作过程中不要乱动, 有不适及时提出。
二、操作流程:
(一)穴位定位:掌握 2 个常用穴位的定位、归经(口述),并要求实体定位。
1、鱼际:
定位:第 1 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归经:手太阴肺经
2、商阳:
定位:在手指,示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旁 0.1 寸。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二)针刺操作:掌握 1 种针刺进针的操作和注意事项。单手进针法:
1、选择合适的患者体位及针具。
2、洗手、取穴、消毒。
3、进针:拇指、示指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中指端紧靠穴位,拇指、示指用力,中指屈曲,将针刺入至所需深度。
3、出针:干棉球按压。
4、整理针具,污物处理。
(单手进针手法多用于短针的操作。针刺的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
(三)推拿操作:掌握 1 种推拿的操作手法和注意事项。推法(掌推脊柱):
1、医生站于患者侧方,双脚自然分开。
2、以手掌或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背部脊柱),以掌根为重点。
3、以伸肘(前臂)的力量使手掌向一定方向推进,作单向直线推进。
4、着力部紧贴体表,不能有下压动作;施力均匀适中,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速度缓慢平稳、均匀。
(推法动作要领——单向直线移动。除了掌推法,还有指推法、拳推法、肘推法。) 三、注意事项:
1、人文关怀:包括语言安抚、隐私保护、动作轻柔、协助整理衣物、注意保暖等内容。
2、操作时间:15 分钟。
穴位(根据《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中医各科)》(2014 年 7 月修订),通科培训阶段需掌握的 169 个穴位):
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商阳、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扶突、迎香、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少泽、后溪、腕骨、支正、天宗、颧髎、听宫、睛明、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委阳、委中、膏肓、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俞府、天池、曲泽、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耳门、丝竹空、瞳子髎、听会、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阴、大敦、行间、太冲、曲泉、章门、期门、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四神聪、印堂、太阳、球后、金津、玉液、牵正、翳明、子宫、定喘、夹脊、腰眼、腰痛点、外劳宫、八邪、四缝、十宣、鹤顶、膝眼、胆囊、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