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Ⅰ阶段 | 口腔科Ⅰ阶段 | 眼科Ⅰ阶段 | 精神科Ⅰ阶段 | 康复医学Ⅰ阶段 | 儿外科Ⅰ阶段 | 急诊科Ⅰ阶段 |
临床病理科Ⅰ阶段 | 医学检验科Ⅰ阶段 | 神经内科Ⅰ阶段 | 医学影像科Ⅰ阶段 | 儿内科Ⅰ阶段 | 麻醉科Ⅰ阶段 | 皮肤科Ⅰ阶段 |
全科医学Ⅰ阶段 | 耳鼻咽喉科Ⅰ阶段 | 医院药师Ⅰ阶段 | 外科Ⅰ阶段 | 妇产科Ⅰ阶段 | 内科Ⅰ阶段 |
儿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精神科 | 康复医学科 | 口腔科 |
临床病理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神经内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外科 |
小儿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骨伤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全科 | 中医外科 | 中医五官科 | 中医针灸推拿 | 肿瘤学 |
超声波 | 放射科 | 病理科 | 眼科 | 精神科 | 口腔科 | 妇产科 |
外科 | 神经内科 | 儿内科 | 耳鼻咽喉科 | 儿外科 | 传染病科 | 皮肤科 |
麻醉科 | 内科 | 全科医学 | 儿科 | 急诊科 | 康复医学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 |
妇产科 | 儿科 | 急诊科 | 皮肤性病科 | 耳鼻咽喉科 | 眼科 | 医学影像科 |
内科 | 神经内科 | 病理科 | 儿外科 | 精神科 | 麻醉科 | 康复科 |
口腔科 | 全科医学 | 外科 | 检验医学科 | 放射科 | 超声医学科 | 核医学科 |
放射肿瘤科 |
中医针灸推拿 | 儿科 | 耳鼻喉科 | 皮肤科 | 急诊科 | 妇产科 | 神经内科 |
外科 | 麻醉科 | 中医妇科 | 眼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学 |
中医耳鼻咽喉科 | 中医肛肠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皮肤科 | 中医眼科 | 中医骨伤科 | 口腔科 |
全科医学 | 小儿外科 | 医学影像科 | 临床病理科 | 内科 |
肿瘤学 | 儿科 | 儿外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康复医学 |
口腔科 | 临床病理科 | 精神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神经内科 | 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 |
病理科 | 内科 | 重症医学 | 儿科 | 儿外科 | 耳鼻咽喉科 | 妇产科 |
急诊科 | 精神科 | 康复医学 | 口腔科 | 麻醉科 | 皮肤科 | 全科医学 |
神经内科 | 外科 | 眼科 | 医学检验科 | 医学影像科 |
儿科学神经内科学 | 全科医学 | 内科学 | 外科学 | 神经内科学 | 妇产科学 | 中医学 |
小儿外科学 | 眼科学 | 耳鼻咽喉科学 | 急诊医学 | 皮肤科学 | 麻醉学 | 医学检验学 |
精神科学 | 口腔医学 | 康复医学 | 临床病理学 | 医学影像学 | 医学检验学 | 临床营养学 |
传染科 | 妇产科 | 儿科 | 耳鼻喉科 | 口腔科 | 麻醉科 | 内科 |
皮肤科 | 外科 | 眼科 | 中医妇科 | 针灸科 | 中医儿科 | 中医耳鼻咽喉科 |
中医骨伤科 | 中医内科 | 中医皮肤科 | 中医外科 | 中医眼科 | 中医肛肠科 |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
一、操作准备:准备清洁纱布 2 块或人工呼吸隔离膜 1 张。
二、操作流程:
(一)快速判断:
1、现场环境安全
(1) 迅速环顾四周
(2) 口述:环境安全,适宜进行抢救。
2、判断生命体征
(1) 意识:
A. 用双手拍打患者双肩
B. 在患者头部两侧大声呼叫:喂!先生/女士!你怎么了?能听见吗?
(A 与 B 动作同时进行)
C. 口述:患者无反应
(2) 呼 吸 : A.用靠近患者头部的耳朵贴近患者口鼻,感知有无呼吸 B.同时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 5 秒(数:1001、1002 到 1005) C.口述:没有呼吸。
3. 呼救:“来人啊!快打 120!”(院前)或者“叫医生!快推抢救车、拿除颤仪!”
(院内)
4. 触颈动脉搏动:
A. 用惯用手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处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点(气管两侧 2-3cm 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
B. 触脉搏持续不超过 10 秒,一般 7 秒(数 1001、1002、到 1007) C.口述:颈动脉无搏动
(二)准备体位:施救者位于患者右侧肩部,患者仰卧位,确认背部为坚实平整表面,双臂放于两侧,松解衣扣、腰带,暴露胸腹部。
(三)基础生命支持 C-A-B 1、胸外按压:
(1) 定位:两乳头连线中点。
(2) 双手掌根重叠,手指交叉不贴胸壁,两肘伸直,手臂与胸骨垂直,借助身体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
(3) 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至少 5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回弹,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
(4) 频率>100 次/min,按压时间:放松时间=1:1。
(5) 胸外按压与通气比:按压 30 次,通气 2 次,每按压 30 次约 15-18 秒。(每个按压周期的最后 3 次数:28、29、30)
(6) 胸外按压的中断时间不超过 10 秒。
(7) 结束通气,再次胸外按压时,要注意准确定位。
2、开放气道:
(1) 口述:检查患者口腔,取下义齿,指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2) 纱布 1~2 层或人工呼吸隔离膜覆盖于患者口部。
(3) 仰头举颏法:施救者左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向后下方施力,使头后仰, 右手手指放在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抬起,拉直颈部。
3、人工呼吸:
(1) 施救者左手捏闭患者鼻孔,正常呼吸,双唇紧贴患者口部吹气使胸部抬起,时间大于 1 秒。
(2) 放开口鼻,使胸廓自行回复将气体排出。
(3) 按同样方法再次吹气 1 次。
(四)高质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连续操作 5 个循环(约 2min),以按压开始,通气结束。
(五)评价复苏是否有效
1、按前述方法判断自主呼吸是否恢复(口述:恢复自主呼吸)。
2、按前述方法触摸颈动脉搏动(口述:颈动脉搏动恢复)。
3、观察面色和唇甲颜色(口述:面色逐步恢复,唇甲色转红)。
4、口述:血压收缩压>60mmHg;听诊闻及心音,心跳恢复窦性;瞳孔回缩,光反恢复。
5、口述:复苏成功,进一步生命支持,包括:开放静脉通道,心电监护,持续吸氧等。
(六)安置病人:加枕→穿衣服→舒适体位→盖被→整理用物三、注意事项:
1、人文关怀:包括隐私保护、动作轻柔、协助整理衣物、注意保暖等内容。
2、操作时间:15 分钟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