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我国社会政策发展概况
一、计划经济时代
二、改革初期阶段
三、深化改革阶段
四、21 世纪以来我国杜会政策的最新发展
(1)提出“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战略;
(2)明确提出了 “加强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 , 更加强调了民生事业的重要性;
(3)进一步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和原则;
(4)更加突出地强调了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原则和目标。
进入 21 世纪以来, 我国完善社会政策主要有以下进展:
(一)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二)进一步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反贫困体系中的作用。
(三)进一步重视劳动者权利保护。
(四)进一步重视城市居民的住房保障。
(五)快速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重视教育公平和教育保障。
(六)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七)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八)开始重视针对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的社会政策。
(九) 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福利服务和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护和救助 。
§7.4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
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 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 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 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2.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3.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
4.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
5.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三)主要目标
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
2.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0%~45%,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6700 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 65 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 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 15%左右。
3.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达 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 56%,湿地面积不低于 8 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35%
4.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
二、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一)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二)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
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黄线)
(三)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四)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推动科技创新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三)发展绿色产业
四、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一)推进节能减排;
(二)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
(三)加强资源节约: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五、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二)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按照以人为本、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建立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基线的环境管理体系。
(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健全法律法规
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
(二)完善标准体系
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加快标准升级步伐。
(3)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制度。严格节能评估审査、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坚持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完善矿产资源规划制度。有序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四)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完善汚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五)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不下降、质量不降低。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 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六)完善经济政策
统筹有关资金,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给予支持;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完善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探索排污权抵押等融资模式;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
(七)推行市场化机制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低碳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等机制;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深化交易试点, 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水权交易试点, 培育和规范水权市场;全面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范围, 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八)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九)健全政绩考核制度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不唯经济增长论英雄。
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 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重点评价其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
(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八、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一)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二)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三)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统筹协调
(二)探索有效模式
(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四)抓好贯彻落实
2019咨询工程师培训招生:含四科精讲班+冲刺班+习题班;包含全真摸底评测(评测后老师点评),助力备考
查看详情 | 进入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