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重点领域发展规划与政策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加入中华考试网咨询工程师群:575108982 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四个以……为……)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
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七条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2)四化同步,统筹城乡。
(3)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4)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5)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6)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7)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1)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2)四化同步,统筹城乡。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4)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5)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6)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7)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中央政府统筹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加强分类指导;
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抓好贯彻落实;
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凝聚各方共识,实现重点突破,总结推广经验,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三)发展目标(五个目标)
(1)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2)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3)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4)城市生活和谐宜人。
(5)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1)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2)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
(3)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
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4)城市生活和谐宜人。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5)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