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自学考试 >> 自考真题 >> 文学类 >> 写作(一)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写作(一)试题_第7页

来源:考试网 [ 2012年4月5日 ] 【大 中 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31.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两者有什么区别。(4分)
32.谈谈科学小品的趣味性是通过哪些方面具体表现出来的。(3分)
33.什么是读后感的“阅读性”和“感受性”?(3分)
四、阅读分析题(本大题5分)
34.阅读瞿秋白的《“儿时”》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儿时”
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
生命没有寄托的人,青年时代和“儿时”对他格外宝贵。这种浪漫谛克的回忆其实并不是发现了“儿时”的真正了不得,而是感受到“中年”以后的衰退。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然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而“浮生如梦”的人,从这世界里拿去的很多,而给这世界的却很少,——他总有一天会觉得疲乏的死亡:他连拿都没有力量了。衰老和无能的悲哀,像铅一样的沉重,压在他的心头。青春是多么短呵!
“儿时”的可爱是无知。那时候,件件都是“知”,你每天可以做大科学家和大哲学家,每天在发现什么新的现象,新的真理。现在呢?“什么”都已经知道了,熟悉了,每一个人的脸都已经看厌了。宇宙和社会是那么陈旧,无味,虽则它们其实比“儿时”新鲜得多了。我于是想念“儿时”,祷告“儿时”。
不能够前进的时候,就愿意退后几步,替自己恢复已经走过的前途。请求“无知”回来,给我求知的快乐。可怕呵,这生命的“停止”。
过去的始终过去了,未来的还是未来。究竟感慨些什么——我问自己。
一九三三,九,二八    
(《瞿秋白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1)开首的四句诗是什么意思?它在文章中具体起什么作用?(2分)
(2)为什么“儿时”的可爱是无知、作者要想念“儿时”,祷告“儿时”?(1分)
(3)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阐释文章的中心论点的?(2分)
五、小作文(本大题10分)
35.拟一篇会议通知,不少于300字。
六、大作文(本大题40分)
3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我与磨炼”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
磨炼是人生的另一颗太阳。
历经一次磨炼,就获得一次人生的亮丽。如同月穿云层,光华照人。
磨炼使人生充满智慧。
人生的命运是一尊雕像,磨炼犹如一把锋利的雕刻刀,人是用这把刀来刻画命运的雕塑家。一尊美好雕像的诞生,需要经过磨炼的洗礼,还需要雕塑家的坚毅与深沉。哲人说,空白的人生,才没有磨炼。真正的人生需要磨炼,同时,磨炼也以它的冷峻和无情使强者的命运获得价值与升华。

(自考真题暂不提供答案)

首页 1 2 3 4 5 6 7 尾页
责编:smile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