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关系表现中属于
A.经济上的平等 B.政治上的平等
C.文化上的平等 D.社会生活上的平等
7.人们常说的“入乡随俗”具体指的是
A.交往条件 B.交往情境
C.交往过程 D.交往内容
8.卢梭在《忏悔录》中坦陈他的心理体验:“我不太害怕惩罚,我只害怕丢脸;我怕丢脸甚于怕死亡、怕犯罪、怕世上的一切。”这段话反映的是影响人际关系的
A.利益因素 B.情感因素
C.尊严因素 D.显性因素
9.我国大力倡导的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属于
A.社会公德范畴 B.职业道德范畴
C.家庭美德范畴 D.新出现的道德关系范畴
10.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
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项规定最确切的含义是
A.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B.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C.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D.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11.在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中,属于最高层次的是
A.心理动力因素 B.心理特征因素
C.自我意识因素 D.心理现象因素
12.在我国,曾流行“50年代人帮人,60年代人整人,70年代个人顾个人,80年代人坑人”。这种错误的说法在不同社会制度对人际关系影响的共性因素中属于
A.影响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类型 B.影响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C.影响人际交往的范围 D.影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13.“童叟无欺”,指的是
A.诚信是世界性法律原则 B.诚信原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C.诚信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D.诚信原则是做人之本
14.“共同经验区理论”是
A.传播学家W·宜韦伯在他的《人·信息·媒介》一书中提出的
B.传播学家阿特休尔在他的《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一书中提出
的
C.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他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提出的
D.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在他的《传播与说服》一书中提出的
15.有时,同一种手势,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例如,中国人招手叫人过来的手势,在美国人看来就是再见的手势。而美国人叫人过来的手势(掌心向上,四指弯曲),在中国人看来就觉得很不尊重人。这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在相互交往中就会发生误会,形成交往障碍。此种情况在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安德列耶娃非言语沟通四个符号系统的分类中属于
A.空间和时间符号系统 B.辅助语言符号系统
C.光学——动力符号系统 D.视线接触符号系统